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指的什么地方?诸葛亮《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指当时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城西一带 。
原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译文: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
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南阳诸葛亮指什么意思 躬耕于南阳的南阳指哪】《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 。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 。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 。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 。“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出师表
孔明躬耕于南阳,南阳在今的哪里?今河南南阳市 。有南阳卧龙岗证明历史是确凿的 。
躬耕南阳的“南阳”到底是哪里?有说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的,也有说是在湖北襄樊市襄阳区,说法不一······
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是在南阳还是襄阳原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南阳处于河南省西北部,接壤于湖北、陕西 。
襄阳处于湖北省西南部,于南阳是一处,
诸葛亮躬耕处是古隆中,现今位于襄阳,古属于南阳就是今天的南阳市卧龙区 。
《三国演义》上的描述一般是不可取的,它只是小说,《三国志》上的东西可以作为参考!
诸葛亮在他叔父诸葛玄便躬耕垄亩于隆中 。隆中这个地方一直有襄阳南阳之争 。据说清代有个名叫顾嘉衡的,是襄阳人,却被派到南阳做知府 。于是南阳人就要这个身为南阳知府的襄阳人表个态 。说清楚隆中到底是在襄阳还是南阳 。顾大人没办法只好撰得一联云:心在朝廷,原无论先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算是平了这场官司 。其实隆中地理位置在襄阳城外二十里,行政区域却在南阳郡的邓县,所以说襄阳南阳都对 。说到这里就再讲讲诸葛亮是哪一省的人?依照今时今日的户籍办法规定,他应该是一位在河南省设有户籍的中国公民 。若按照出生地算的话那么他应该是山东人了,他的出生地琅邪郡阳都县 。(今日沂水县附近) 。也许湖北省的朋友会抗议 。理由是诸葛亮所住的隆中不在别处,在湖北襄阳的西边郊外 。但河南人的答复是:襄阳当时离我们南阳太近 。而且诸葛亮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却从不曾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襄阳”其实像诸葛亮这样我们国人都喜欢的人物,让他多兼几个省籍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有七个国家声古希腊大诗人荷马是他们的国民吗?(内容出自易中天品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