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 , 社会生活的进步和交通设施的完善 , 为人们出门远行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当时的社会也空前活跃 , “天下熙熙 ,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 皆为利往” , 从官方大道到乡间小路 , 行走着从王侯将相到贩夫走卒的各色人等 。常言道“在家千日好 , 出门万事难” , 旅途往往充满艰辛 , 舟车劳顿之苦自不必说 , 路上饮食起居也是个难题 , 纵然锦衣华服 , 也难免风餐露宿 。那么 , 当时人出行都需要准备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占卜、择日和祭祀
出行之前进行占卜是个非常古老的传统 , 甲骨卜辞中就有“贞:勿行出?贞:行出?”“往来亡(通“无”)灾?”等向卜问出行吉凶的内容 。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秦汉之后 , 《史记·龟策列传》是专门论述占卜的文章 , 其中也有“卜求当行不行?”“卜追亡人当得不得?”“卜行遇盗不遇?”等内容 。
文章图片
如果占卜的结果显示此次出行是“吉” , 那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择日 。当时有专门从事占卜时日的人 , 叫做“日者” , 《史记》有《日者列传》记录这类人的事迹 。《墨子·贵义》记载 , 墨子北上前往齐国 , 路上遇到一位日者 , 这位日者对他说:“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 , 而先生之色黑 , 不可以北 。”墨子不听 , 后来事情也没有办成 。不过墨子认为日者的理论是错误的 , 他指出 , 根据文献记载:“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 , 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 , 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 , 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 。”如果每逢甲日、乙日不能东行 , 逢丙日、丁日不能南行……将极大限制人们的出行 , 导致人心困蔽 , 那时就什么事也办不成了 。不过 , 当时确实有很多出行的禁忌日 。根据睡虎地秦简《日书》的记载 , 全年有41.3%的日子不宜出行 。想选一个良辰吉日出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即使等到了能出门的吉日 , 也不能立即上路 , 临行前还有最后一道程序——行“祖”礼 , 即祭祀路神 。据《诗经》和《周礼》的记载 , 祭祀路神是要宰杀牲畜的 , 祭祀用牲为羊或狗 。以羊为牲的 , 先将羊的油脂与草一起点燃 , 再将羊肉烤熟作为祭品;以狗为牲的 , 驱车在狗的身上碾压过去 , 大概是用车轮上的狗血来辟邪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 , 荆轲离燕赴秦时 , 就在易水之畔行祖礼 。
总的来看 , 当时人出门之前进行的占卜、择日、祭祀等活动主要是为了寻求心里安慰 。战国时期人口仍然相对稀少 , 山林之中毒蛇猛兽出没 , 还可能遇到杀人越货的盗贼 , 旅途充满着凶险 。不过像墨子那样不信这一套的人也很多 , 特别是策士们常年奔走于各国之间开展外交博弈 , 不可能非得等到良辰吉日再出发 。
高官显贵出行必备——车马钱粮
马车在周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 贵族出行都是乘车的 。孔子曾说:“以吾从大夫之后 , 不可以徒行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从大夫之后”指在正式场合跟随在大夫后面 , 也就说孔子也是大夫级别的 , 而大夫们出行都是乘车 , 孔子不可能跟在人家车队后面徒步走 。生活在战国中期的彭更说当时一些士人“后车数十乘 , 从者数百人 , 以传食于诸侯”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就是这样的名士 , 率领着由数十辆马车构成的庞大车队游走于齐、魏、滕、邹诸国 , 备受礼遇 。
文章图片
战国时期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圆奁
【揭秘:战国时期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是怎么出行的?】战国时期策士们凭三寸不烂之舌扰动天下大势 , 出行往往肩负着重要使命 , 出于政治目的和安全考虑 , 他们出行的排场往往很大 。秦武王派张仪出使魏国 , 准备了“革车三十乘”;楚顷襄王派景鲤出使秦国 , 带了五十乘车 。使者的马车越多 , 说明对出使的国家越重视 。苏秦曾以燕国使者的身份带了一百五十乘车出使齐国 , 齐国也以接待诸侯国君的高规格礼仪来迎接苏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