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土默川农村 , 糜米酸饭、酸粥是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主食 。
流行于土默川东南部的酸粥、酸饭 , 是以糜米汤汁盛于罐中 , 待其发酵变酸后 , 放入糜米 , 做饭时捞到锅里 , 焖至半熟时取出汤汁成为干饭 , 俗称捞饭;取汁不尽则成稠粥 。 捞饭米粒晶亮醇香 , 筋软滑溜 , 酸香顺口 , 使人口内生津 , 具有调味、消暑、开胃和泻火作用;所剩酸米汤加糖 , 还是上等的清凉饮料 。 夏日可健胃 , 清热消暑 , 且不易馊 。
据说酸饭始于北宋时期 , 那时常常有辽兵入侵 , 老百姓为避兵祸逃入深山 , 往往是在做饭时刚泡好的米就被丢下了 , 几天后回来就变酸了 , 又舍不得丢掉 , 就凑合着煮粥吃 , 结果发现其味如酸奶 , 黄亮坚韧 。 于是百姓就照样模仿制成酸汤 , 将米放入 , 在15度以上温度下浸泡4到8小时后澄出汤即做成酸粥 。 当地农家在锅台灶角都放置一酸罐 , 用以泡制酸米 , 然后用酸米做捞饭、稠粥、稀粥 。
被走西口人带着的酸米罐来到口外扎根后 , 盛夏时 , 土默特右旗家家户户炉台上有一酸米罐 , 子孙相沿 , 爱莫能舍 。 夏天吃上酸粥不口渴 , 有营养 , 食后肠胃好 , 久吃不厌 。
土默川人家一般都是早上喝酸粥 , 中午吃酸捞饭 , 晚上吃酸稀饭 。 酸米饭含有乳酸菌 , 生津止渴 , 消食健胃 , 清凉泻火 , 口感极好 。 据科学家测定 , 制作酸粥的糜米含有粗蛋白、糖、磷、钙等18种氨基酸 , 在禾谷类中含粗蛋白最高 。
贫困的年代 , 土默特右旗民间有这样的说法:“肥正月、瘦二月、七死八活三四月 。 ”第一场春雨过后地面逐渐长出苦菜 , 人们采摘后 , 用开水汆一下 , 加点盐 , 淋点香油或葫油 , 吃起来清爽苦口 , 用它就食酸饭别有风味 , 酸甜苦辣十分奇特 。
这样的做法既解决了三四月份无菜吃的清贫之苦 , 又创造了一道地方风味饮食 。
可以说 , 土默川酸捞饭是艰苦岁月的见证 , 更是人们战胜自然 , 积极乐观生活的见证 。
糜米酸粥有多种吃法 , 有的搁胡麻盐 , 酸香可口 , 开胃泻火;有的搁辣椒粉 , 酸辣爽口 , 往往吃的人满头大汗 , 吃的人多数成瘾 。
吃酸饭不需配以什么肉菜 , 最合套的好菜就是葫油炝腌菜或烂腌菜 。 尤其烂腌菜 , 营养丰富 , 味道鲜美 , 酸甜可口 , 用以配食酸饭 , 绝妙无比 。 无论是芝麻酱抹酸粥、烧茄子抹酸粥 , 还是烂腌菜就酸粥都别具风味 。
直到现在 , 黄河边上清水河境内的窑沟、单台子一带的人们还在平时就用酸米罐子浆上一罐酸浆 。 到了夏季 , 由于天气热 , 酸浆天天能发酵 。 当天气炎热之时 , 吃上一顿酸米汤泡捞饭 , 耐饿不渴 , 再喝上一罐子比啤酒、汽水还解渴百倍的酸米汤 , 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 即使到了冬季 , 人们常常把酸罐子放在有土炕的锅台附近 , 隔个三四天 , 酸浆也能发酸 , 能美美地吃上一顿酸饭 。
如今 , 呼和浩特的一些饭店每到夏天也开始经营糜米酸饭、酸粥 , 引得食客纷至沓来 。
酸捞饭 , 虽说是登不了大雅之堂 , 却是土默川人日常割舍不下的眷恋……
稿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