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款小鹏G9的发布会上,发着高烧的何小鹏先生在自动驾驶环节展示了 XNGP目前的实力-在高速场景下可以做到1000公里接管一次,在城区场景下可以做到150公里接管一次。
同时,有感于各路卖期货的竞争对手利用消费者不明就里的事实,肆无忌惮地宣传不着边际的NOA落地速度和开城进度,以试图动摇消费者对小鹏汽车和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领先地位的信心。
何小鹏先生直接明明白白地表示,有的友商在一个有着几千公里道路的城市里可以自动驾驶10公里,就宣称已经开了城,甚至拿着增强版的LCC当城区领航辅助驾驶。
看到增强版LCC的说法,我的脑海里飘出了“理想汽车”四个字,但看着何小鹏认真严肃的表情,我又发现好像找不到他内涵理想的证据。
更加有趣的是,发布会后,一些好事者表示,何小鹏讽刺将增强版LCC宣传为城区NOA的那家友商的名字叫华为。
这种判断当然是令人哑然失笑的,因为,从实际表现来看,华为的自动驾驶系统在高速下1000公里接管一次,在城区中200公里接管一次,和小鹏汽车XNGP的表现在同一个位段。
所以,华为的ADS系统比之小鹏汽车的XNGP不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吧,至少两者也是在伯仲之间。
此外,小鹏汽车的本意除了树立自己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先标杆地位,更重要的原因是劝消费者擦亮眼,不要被某些要争国内自动驾驶第三的车企的宣传给欺骗。所以,它绝对不会误将华为这样的硬核对手当软柿子来捏的。
现在来看,在自动驾驶领域,国内的车企现在还没有分出来到底谁是第三,前两名小鹏汽车和华为呢,个个都说自己是遥遥领先,那么,站在专业的角度,这两名TOP 2选手到底谁才是Number One呢?
目前两者站在同一个水平线,决定这场战局胜负关键的是在未来的几年里,他们的自动驾驶水平会进化得有多远。在这场争抢自动驾驶王者的战争中,华为显然有着更大的胜算。
说话要讲证据,所以,我们来看一看推动自动驾驶发展的三要素-算法、算力、数据。
算法比拼的是工程实现能力。芯片就不用说了,小鹏使用英伟达Drive系列芯片,华为使用自家的昇腾。
单单看自动驾驶软件的开发,在软件开发中,算子的开发至少占到整个工作量的一半。
大家也许不知道算子开发的难度之大以及它对芯片算力的影响。前段时间,科大讯飞总裁刘庆峰在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夏季高峰会上表示,过去因为算子库不全,华为GPU和英伟达还有一定差距,现在,经过华为在算子开发上的努力,已经可以对标英伟达的A100了。
对于小鹏、蔚来等车企而言,虽然他们可以标榜“全栈自研”,但其实最难的算子开发工作是由英伟达代劳的,但对华为来说,必须亲力亲为自己干。所以,华为的工程实现能力明显强于小鹏。
再从落地成果上面来看,目前国内车企中,已经量产占用网络算法的只有华为一家,连小鹏汽车都没有实现。
小鹏汽车的宣传口径还是落脚在首个量产BEV上。实现BEV,便可以在城区领航辅助驾驶,再实现占用网络,就可以扩大领航辅助驾驶的ODD,从小鹏汽车的表现来看,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占用网络,之所以没有像还没有实现城区领航辅助驾驶的理想汽车那样宣传占用网络,这只能说小鹏汽车真是一个理工男。
在算力方面,根据现在的公开数据,华为的训练算力更加强大。按照余承东的说法,现在华为投入在自动驾驶训练上面的算力是1800P,是小鹏汽车600P的三倍。
在数据方面,目前华为每天1,000万公里,一个月超过3亿公里,小鹏汽车没有给出很明确的数据,也许是出于商业竞争的目的,对这个关键数据进行保密。
保密当然是必要的,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在竞争、对抗和战争中,保密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不过,就算比保密,小鹏也是不及华为的,从最近沸腾全网的大事件-Mate60 Pro的横空出世可以看出,在保密工作上,华为同样真正做到了“遥遥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