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琴起源于什么时期?古琴起源于虞舜时代,有三千多年历史,现存三千多首古代传谱,2003年11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古琴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唐代曹柔创造了减字谱,使大量古代琴曲得以保存流传下来 。
古琴是商代起源的吗?还是更早.古筝具体出现是在哪个朝代古琴,亦称七弦琴,或丝桐、绿绮等,因缚弦七根又称“七弦琴” 。琴体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形狭长 。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徽” 。唐朝诗人刘长卿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
关于古琴历史的长短众说不一,有说伏羲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有说起源于更早的巴比伦文化,但都无从定论 。从汉代开始已经有文献记载琴的创制者分别为伏羲(汉《琴操》、《宋史-乐志》)、神农(汉-桓谭《新论》、汉《说文解字》、汉《风俗通义》)及帝舜(汉《尚书》、汉《礼记-乐记》、汉《史记-乐书》) 。至今较早出土的琴为战国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琴和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七弦琴 。前者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而后者距今则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
《诗经》中记述“琴”的诗句很多:“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定之方中》)“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鸡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鹿鸣》)等 。《乐记》里也记有:“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 。”“舜作五弦之琴 。”及《战国策》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 。这些记述除了说明“琴”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之外,还说明了它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已有了相当范围的影响和应用 。公元前433年战国曾侯乙墓的出土“琴”,其整体的结构形制,面板、底板、岳山、弦轸、雁足及缚弦的方法,这些基本结构都与今天还能见到的唐、宋以来的传统古琴完全一样 。所不同的是,琴身较短,仅有67厘米,缚琴弦十根,琴面上刻有方圆形线条浅槽①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琴”,缚弦七根,体长82.4厘米,形制与曾侯乙墓的出土“琴”一样,属同一种乐器,琴面虽仍有浅槽形痕,然从琴的内侧侧边,离琴尾全长的三分一处(约五度按音的位置)磨损的痕迹分析,有可能增加了五度音的按音演奏 。这两张出土“琴”与现存唐代以来的古琴,不论在结构形制还是演奏方法,都是同出一源,一脉相承 。它们作为古琴的前身,并发展成唐宋以来的古琴,是符合乐器发展从简到繁、从多形到定形的逻辑轨迹的 。《诗经》等文献记载与出土“琴”的实物,其年代相近可以说是文实相符,所以古琴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的说法是确凿可信的 。
古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乐器之一 。弹弦乐器 。古代称琴、瑶琴 。现代称古琴、七弦琴 。在中
国古代文献《诗经》、《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都有记载 。在东周时,各国乐官多精通琴艺,如
楚国钟义、晋国师旷等 。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 。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
蔡邕、嵇康都以弹琴著称 。唐代李峤、李欣、李白、韩愈、白居易、张枯等诗人,为弹琴写下了不朽的诗句 。
宋徽宗赵佶热爱琴艺,曾广搜天下名琴藏于特设的“万琴堂” 。南宋末年以来,随着古琴演奏艺术的发展,由
于演奏风格、师承渊源、所据传谱的不同,形成众多的琴派,各有卓越的琴家和琴曲 。著名琴派有浙派、虞山
派、广陵派 。近代有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岭南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