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是如何在殖民者的叙事中变为文明与思想的贫瘠之地的?
学者林语堂曾举 20 世纪英国小说家拉迪亚德·基普林为例,在他的小说中,印度人大多作为英国人的仆人或被收留、被庇护者出现,并且有一个共性:缺乏教育。
在那个时期的英国作家想象中,印度沦为一片“惋惜的土地”,印度人则是一个“半野蛮、半颓废的民族”,而绝口不提英国人在印度土地上建立的一套“最静止不动、最沾沾自喜、最死气沉沉时期的官僚统治”。
殖民时期的印度
而但凡粗浅地了解过世界史或各个学科的历史发展,都能轻而易举地发现,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启蒙老师。
在数学领域,有印度的三角学、二次方程式;语言领域,有印度的语法体系与语音学;文学领域,有《一千零一夜》和动物寓言,宗教思想与哲学领域更不必说……
而在西方作为侵略者、殖民者与后来的功成身退者的主流叙事中,印度的发明与智慧被掩盖,被奇观化为恪守种姓制度的落后国度与现代文明的荒蛮之地。
西方对印度思想的批判中流行的观点是:“我对印度的了解是,印度人是佛教徒,因为佛教教义的涅槃意味着灭绝,显而易见,印度对世界文明没有做出什么贡献。”
林语堂先生揭开了这一片面到幼稚的观点的四重虚假性,并且强调:“关于印度无思想的这一罪必须得停止了。把印度或英国在印度的统治问题弄成一个碰不得的话题,谁也不会从中受益。”
1913 年,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文明的智慧并未终止于过去,成为仅供人观赏的壁画。
林语堂先生认为,要寻找和平与发展的方案,需要回到印度,为被粗暴地打上标签、污名化与简单化的印度思想正名。
“印度的悖论是全世界不抵抗主义者的悖论。然而,和平只能从非暴力和不相信武力而来,非暴力只来自印度,因为印度人似乎真正相信非暴力。”
单向历 2024 全新预售
寻找时间之外
“如果今天是星期八”
↓ 点击直达 ↓
单向猫历 · 2024首发
接受来自小猫么么黑的精神投喂
↓ 点击直达 ↓
单向历 2024进度条
“正在加载中”
↓ 点击直达 ↓
下一篇:北京新闻早报|2024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