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今年7月29日20时至8月2日7时,北京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如今,初冬的北京,早晚气温已经降至0℃以下,山区更是寒意逼人,受灾群众的房屋重建工作进展如何?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了解到,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将受灾群众住房修缮重建工作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任务,指导房山、门头沟和昌平三区成立区级专班,有序推进灾后清淤、修缮、重建等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截至10月31日,受灾地区房屋修缮完成约1万宅,灾后受损房屋恢复取得阶段性进展。
加派专业人员鉴定浸水房屋安全
位于房山区石楼镇的夏村,距离此次汛情严重的大石河不到200米。在今年夏天的强降雨过程中,夏村几乎家家户户的住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村内主干道被洪水冲击,街道布满淤泥。在夏村的一户村民家中,院子内的淤泥最深处可达10厘米,围墙上遗留水位线比一人还高,屋内的墙体、地面多处倾斜、开裂,家中的物品被泥沙裹挟散落一地。
“您家房屋的墙体出现了明显的开裂下沉,门框已经被挤压变形了,而且房心回填土下沉得也比较厉害,大约有5厘米,地砖有翘起和开裂的情况。这属于有隐患的房屋,后面需要进行地面回填和房屋加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五检测所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对房山区夏村的浸水房屋进行应急评估鉴定,并提出安全处理意见。
对夏村受损房屋的应急评估鉴定,只是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参与灾区房屋恢复工作的一个缩影。汛情发生后,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第一时间向全市鉴定行业协会和鉴定机构发出《关于组织暴雨后水浸房屋应急评估的紧急通知》,要求鉴定机构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相关工具设备和后勤保障等工作,在调派原有33支队伍的330余名专业力量的基础上加大人员资源投入力度,加派专业技术人员对房山区、门头沟区浸水房屋进行安全鉴定,为灾后房屋整修工作提供依据。
约1万宅灾后受损房屋修缮完成
“夏村遇到的房屋的损坏,基本上能把这次过水损坏的所有种类都包含了”,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五检测所的董事长郭兵才介绍,此次暴雨导致的房屋受损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受雨水浸泡以及水浪、泥石流冲击导致的房心回填土下沉;二是处于迎水面的房屋受冲击较大,结构材料力学性能下降,导致墙体坍塌、地基遭受冲刷;三是原本就存在自然损坏的房屋,由于暴雨袭击使得原有的损伤变形进一步发展,给房屋的后续安全使用带来极大的挑战。为此,从8月5日开始评估起,工作人员全力以赴,从早到晚逐户上门评估排查,根据房屋受损严重程度,明确标注危房评估等级,并形成台账详细记录,为后续灾后重建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决策依据。
按照全市确定的灾后房屋恢复重建工作目标,今年9月21日前,各区要组织群众完成房屋清淤工作,10月31日前,完成“局部隐患”房屋的修缮。据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介绍,截至9月21日,房山、门头沟和昌平三区评估为“安全”的约1万宅房屋的清淤清理工作全面完成。根据三区核查确定的房屋基数和上报数据,截至10月31日,修缮完成约1万宅,灾后受损房屋恢复取得阶段性进展。
对于受灾群众而言,早日重建家园、实现住有所居是共同的心愿。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针对各区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灾后房屋修复工作专班机制,要求三区分门别类制定各项计划,把握重点任务、关键环节。开展实地检查,组织专班人员深入镇街及村,细致摸排受损房屋评估、修缮及和村内外基础设施完善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培训300名工匠提高农房建造安全
为规范推动恢复重建工作,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按照构建“1+6+3”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要求,编制了《北京“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住房专项规划》,根据农房修复重建特点,编制了《北京市特大暴雨灾害受损农房修复重建施工指导和技术服务手册》,系统介绍农房加固、修缮和建设需要的知识。同时,印发《受损农房修缮质量验收指南》,明确了农房修缮材料、做法的要求,以及验收要点,并组织专家详细解读技术要领。
此外,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强化专业指导复核,制定完善受损房屋评估技术体系,明确评估复核程序,加强评估检查指导,多次组织培训评估机构的进场准备、双人互审、拍照核对等技术要点,要求对已评估的房屋进行“回头看”,避免“多评、漏评、错评”,严控房屋应急安全评估质量。灾后,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在三区开展农房建造政策宣传和培训,密集为房山、门头沟、昌平三区培训300余人工匠队伍,印发5900份宣传挂图和折页,提高农房建造安全意识和基层一线技术水平,加强农房建造规范宣传。
“问需于基层”主动送建材下乡
为使帮扶更有针对性,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城建集团、中建一局集团组建技术团队开展专项帮扶,为三区18个乡镇和地区、50余个村、近900户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共计180余人次。同时,加强建造监理方面的指导服务,在房山、昌平等区选聘监理企业5家,对接乡镇30余个,共投入监理人员100余人,开展隐患房屋走访调查、开工手续核查等技术服务,累计1.8万人次,在技术和质量安全服务上提供保障。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问需于基层”,主动对接建材供应,指导房山、门头沟、昌平三区开设惠民建材大集,送建材、咨询服务下乡,供受灾村民自主选择钢筋、门窗、五金、砂浆等多种产品。截至目前,已组织各类展销企业100余家。开展科技下乡推广咨询服务活动,组织行业专家及30多家知名企业,面对面为灾区村民的新农房建设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下一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将继续紧盯重要节点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房屋修缮重建工作,按期保质完成各项任务,助推全市灾后恢复重建任务高质量完成。
文/本报记者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