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11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和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集中采访座谈会。广东省大湾区办专职副主任祝永辉在会上透露,2022年,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5%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1%的经济总量,正在成为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祝永辉表示,目前大湾区正在推动实现“1-2-3-12交通圈”,即:大湾区内部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大湾区与粤东西北各市陆路2小时通达,与周边省会城市陆路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左右通达。
今年以来北上港澳单牌车已经超过100万辆次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利好持续‘加码’,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举措,特别是高规格、高定位支持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并额外赋予优惠政策支持,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祝永辉说。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南沙大桥、赣深高铁、广汕高铁等开通运营,深中通道加快建设,大湾区对内对外综合运输通道不断畅通。
祝永辉表示,目前正加快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跨江通道,推动实现大湾区“1-2-3-12交通圈”,即:大湾区内部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大湾区与粤东西北各市陆路2小时通达,与周边省会城市陆路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左右通达。
据了解,“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港澳私家车可经由港珠澳大桥往来广东,祝永辉透露,今年以来北上港澳单牌车已经超过100万辆次。
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方面,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深圳机场三跑道、珠海机场改扩建等加快建设,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选址获批,目前大湾区拥有7座运输机场,机场密度国内最高,机场群航线网络遍及全球主要城市,联通全球230多个通航点,旅客年吞吐能力达2.2亿人次,客货运量均位居全球主要湾区首位。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四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大湾区相继获批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据祝永辉透露,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已落地实施,对于在大湾区内地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按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给予补贴,基本实现与港澳税负趋同。
此外,在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个人所得税政策更加优惠。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对于鼓励类产业企业,均实施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据了解,近年来,国家先后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平台,以深港河套和粤澳横琴为“两点”、以广深港和广珠澳为“两廊”的创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高水平创新载体、高层次人才等创新要素不断向大湾区汇聚,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四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
祝永辉表示,下一步,广东将围绕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战略科技力量开放共享,着力构建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体系,着力推动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发展的应用场景建设。
另外,还将积极争取中央推动金融市场加快国际化发展,包括支持横琴建设金融“电子围网”,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前海提升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功能,支持南沙建设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保险服务中心等国际化金融平台等,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日益便利的投融资环境。
31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已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
深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方面,祝永辉表示,目前已进一步打通粤港澳三地投资贸易、资质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堵点瘀点,实现各类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在CEPA框架下对港澳实施更短的负面清单,基本实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港澳企业商事登记实现“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办结。
“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方面,在旅游、医疗卫生、建筑规划、教育、律师等8个领域,我们积极以单边认可带动双向互认,”祝永辉透露,31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已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
另外,教育、医疗、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等方面,均已实现全面衔接。例如,目前已全面取消港澳人员在粤就业许可,目前超过20万港澳居民在粤工作。
祝永辉表示,下一步,将强化规则机制、青年交流、民生融合等方面互联互通,进一步优化政策设计,提升政策精准性和便利性,更好服务港澳民众在大湾区内地生活,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