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拓展了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空间,同时也引发了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的关注。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条例》旨在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条例》共7章60条,重点规定了以下内容。
一是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制机制。明确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并依据职责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明确国家新闻出版、电影部门和国务院教育、电信、公安、民政、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
二是促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明确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要求改善未成年人上网条件,提供优质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强化学校、监护人网络素养教育责任,建立健全学生在校期间上网管理制度。明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的功能要求。规定未成年人用户数量巨大或者对未成年人群体具有显著影响的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应当履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
三是加强网络信息内容建设。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信息。明确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发现危害或者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信息的处置措施和报告义务。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欺凌行为。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建立健全网络欺凌行为的预警预防、识别监测和处置机制。
四是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规定监护人应当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指导未成年人行使相关权利。明确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时,个人信息处理者的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要求。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严格设定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访问权限、开展个人信息合规审计。明确加强未成年人私密信息保护。
五是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要求提高教师对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力,加强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指导。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务中的消费数额,防范和抵制流量至上等不良价值倾向。要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建立、完善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游戏规则,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并予以适龄提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开始接触和使用互联网。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1亿。
虽然很多APP和学习机设置了“青少年模式”,但是依然不能阻挡未成年人上网。况且,现在也有很多的学生需要上网查询相关信息,了解时政新闻等。
在上网过程中,未成年人也遇到了不少问题。《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发现,38.3%的未成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炫耀个人财富或家庭背景,达到了21.2%;宣扬不劳而获、躺平思想的内容达到16.3%;位列第三的血腥暴力或教唆犯罪的内容占比也达到了15.8%。
一、未成年人直播打赏、游戏充值。
未成年人在观看直播的时候,花光家中积蓄给自己喜欢的主播打赏高价礼物的案件不在少数,甚至有些没有道德的主播会诱导未成年人绑定父母的银行卡打赏。
图/网络
二、未成年人遭遇网暴。
网暴的杀伤力是众所周知的,不仅仅是成年人,未成年也可能受到网暴。例如,将辱骂、欺凌未成年人的视频发布在网络上,创建带有辱骂标题的群聊等,都属于网络软暴力。
三、沉迷网络。
未成年人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沉迷网络给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但是很多未成年人在上网之后发现世界如此之大,好玩的事情如此之多,于是就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直播,对学习影响很大!
9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江苏张家港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
本书主要研究发现: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仍存在城乡差距,区域间信息差异明显;
②未成年人用网的风险意识普遍不足,网络素养教育滞后于未成年人用网的现实需求;
③部分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持续,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正确价值观形成;
④家长和教师对未成年人上网的态度趋向开放,但保护和引导工作尚需更多配合;
⑤未成年人用网相关政策存在一定的错位、滞后,已有规制手段效果尚不理想。
司法部、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多次提出要制定《条例》,国务院也多次将制定《条例》列入立法工作计划。2023年9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条例》,将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
《条例》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为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编辑:律律
审核:琪琪
法律审核:小元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