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举办的2023福布斯中国青少年艺术与创新论坛上,我们与孙大森进行了一场有趣的对话。“我是历史阶段的产物,我践行这个历史阶段赋予我的使命。但是我所开创的事业和历史上的人物事迹相比,不值一提。”孙大森这样说道。
孙大森的这一表述来源于他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他喜欢阅读文言文版的《二十四史》,时常用历史来激励、指引自己。从他的这句话里,我们并没有听出刻意的谦虚,反而感受到他的踌躇满志。“我喜欢创造新的、以前没有的东西,我喜欢别人叫我发明家。”孙大森这样说道,他对历史的“因循”是为了更好地创造。
他在教育领域深耕多年,近年来切入艺术行业。他认为,艺术市场是所有国家或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的必然产物;在经历了4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中国的文艺市场开始兴起。一方面,消费者逐渐从“功能性消费”向“审美性消费”转变;另一方面,第二代的高净值人群正在加大艺术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此外,富裕家庭数量的猛增,也使得更多年轻人能够投身艺术,为艺术教育、出国留学市场注入更多活力。
“我觉得我们站在这个时代的节点上。因为我从《二十四史》中发现,任何一个人的伟大都是时代铸就的,成功的人无不暗合或引领了他所在的时代。”孙大森在讲述他的创业之路时这样说道。他喜欢看创业故事,而他本身也是一位成功的创业者。然而他的创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孙大森(第一排右起第五)出席2023 福布斯中国青少年艺术与创新论坛
01
乐观
回顾自己的创业之路,孙大森带着一丝苦笑,“在35岁之前,我基本都是在一系列失败中度过的。幸运的是没有太多负债,也没有对内心和生活造成太大影响。”一开始,他以为只有提供别人需要的产品,别人才会消费。然而在35岁之后,他才领悟到,只有当别人必须需要自己的产品,他们才会消费。类似这样一系列认知上的转变促成了他现在的成功。
孙大森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乐观。“企业家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教育出来的?我个人觉得基因占七成。我从小就比较乐观。”孙大森这样说道。对于企业家来说,乐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比起虚假的乐观,真实的悲观更加致命。
孙大森的乐观也有一部分来源于他早年的经历。根据孙大森的讲述,他出生在安徽阜阳的一个农村家庭,童年生活非常艰苦:鸡蛋是奢侈品,只有春节才能吃到肉。但孙大森依然非常乐观,虽然当时的他还不知道有“乐观”这个词。乐观的人常常会忽视眼前的困难,而专注于梦想和目标。正如他在谈话中所说的,“世界客观地放在那里,但我们每个人理解的世界并不是客观的。如果你本人是乐观的、是知识丰富的,那么你输送给你自己的能量就很‘正’,就很开心。”
孙大森(右一)出席2023 福布斯中国青少年艺术与创新论坛
02
突破
艰辛的早年生活赋予孙大森的,除了乐观和坚韧之外,还有追求人生成功、渴望做出一番事业的梦想。“我在高中的时候看到一本《福布斯》杂志,我就问别人这是什么杂志,他说这是写富豪的。当时我说我也可以做富豪。结果别人说,你现在是高中生,你不行。但是我说,我一定要当富豪。”
直到今天,孙大森都特别喜欢阅读创业方面的书刊杂志,尤其是创新故事。他敢于承担风险的性格,也赋予了他创业必备的素养。
孙大森发表讲话
回忆起大学生活,孙大森表示一言难尽。“我家在安徽阜阳,从阜阳去成都上大学要坐35小时火车。”他继续讲述,“我父母的身份是种地的农民,后来当环卫工人。我父亲不识字,母亲只读过小学二年级。我上大学的时候他们就给我5,000块钱,这其实是不够的。”谈起在校生活时,孙大森直言,“我记得在大学旁边,也就是成都的二环路边上有一家家乐福超市,我去买一条裤子要花六七十块钱,这笔钱我要攒两三个月。”
物质条件的匮乏迫使孙大森早早地“进入角色”。“我在大学阶段就开始赚钱,也忙着赚钱。当时我的时间就花在两个地方,要么在图书馆,要么在赚钱的路上。”孙大森还表示,赚钱解决了他个人的经济问题,也增进了他对社会及市场规律的了解。
大学期间的历练,让孙大森脱胎换骨。“那时候我就开始给人补课,做课外辅导。当时我还认识一个人,就是后来创办‘学而思’的张邦鑫。我在这边给人补数学,他也在(给人)补数学,后来他就去北京(发展)了。”孙大森继续回忆道,“当时我就认为(课外辅导)这个事情不会持久,因为我不认为应试是一个好办法。它只是局部改善和满足了(教育)需求,但本质上改变不了一个孩子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这也为孙大森后来进入国际教育行业奠定了经验基础,“我要做中美、中外之间的教育,我一直走这条路,这条路现在越来越好。在上大学时的那段经历让我找到了人生的事业。”
孙大森(右起第六)为获奖者颁奖
03
迸发
孙大森勇于开拓事业、不惮切入新赛道的底气,一方面来自于丰富、多元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来自于他在学习能力上的天赋。孙大森有这样一个观点:任何成功的企业家都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他本身就是学习机器。凭借着这样的能力,孙大森得以快速切进一个行业,并在短期内抓住这个行业的要领。
在进入文化艺术行业之前,孙大森对于艺术其实是很陌生的。“我不是从事艺术的,所以在和客户合作之前,我就花了100天左右的时间去研究艺术行业。”孙大森继续讲述,“昨天晚上我接待一位中央美院的博导,在交谈过程中,他表示我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很深刻。所以,我真心觉得,快速学习的能力压倒一切。”
对于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说,无论年龄有多大,他都将持续学习,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时代风浪。“你看下雨了,雨水通过小河曲曲折折,最后汇入大河大江流入大海。天下大道也有曲折的部分。”孙大森这样说道。从疫情期间直至当下,很多行业的风险在不断加剧,发展前景复杂。但是孙大森的事业并未受到太大的挑战,他直言,“我没有财务压力,公司也没有任何财务压力。”孙大森财务上的宽裕和应对市场变化的从容得益于他的经营理念,“我喜欢极轻的公司,也就是轻资产公司。我的公司就是这样的:借助各种现代化工具,将所有非核心的业务全部外包,主抓自己最擅长、最核心的板块。”
孙大森继续说道,“不少80后的企业家很有创新精神,不再有老一代企业家的那种‘银行思路’,也就是靠大量的投资和负债、通过规模取胜。而我们专注于我们能改变的事情,聚焦于细分领域,然后去寻找机会。”
如何看见机会、把握机会,考验着企业家的洞察力。
孙大森(左)为获奖嘉宾颁奖
04
洞察
中国经历了数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产生了庞大的中产和高净值人群,这也为中国艺术文化市场即将到来的快速发展培育了深厚土壤。从全球来看,西方的文化艺术市场非常成熟,已经形成了既定格局,这也为中国文化艺术市场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但目前中国的文化艺术市场还处于进入快车道之前的窗口期。
这其中蕴藏着太多的可能和机会,而孙大森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个阶段,“因为时代走到了这一步,你作为幸运者被选中,你的素质、文化和积淀正好满足了当下需求。所以我把公司定位为文化消费企业,我想这也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所需要的。”他这样描述。
此外,长期从事教育的特殊经历使得孙大森不只是企业家和创业者,还是一位富有见地的教育者。在谈及青少年教育问题时,孙大森说,“我有一句名言:人的大脑有时候就像‘盆’一样,里面必须要装东西的,不是装好东西就是装坏东西。你要用好的东西去正面影响他们,这样他们的脑子里才装不进坏东西。”
在国际教育实践中,孙大森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学生,其中不少升入国际名校并在毕业后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在他看来,一个人到了18岁,性格和价值观就已经成型,往后这个人只会吸收社会环境当中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这样就形成了自循环。所以,未成年阶段,尤其是10~15岁最为关键,受外界影响特别大。“当然,我希望我的学生既懂中国又懂西方,成为跨文化沟通的使者。这(把他们培养成这样的人)是我的使命。”孙大森说道。
相比起应试和学历,孙大森更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未来发展成熟的社会中,学历将变得不值钱,因为每个人都有学历。但是时代和世界需要他们的创新精神。”孙大森能这样说,是因为他深谙创新的力量。
孙大森(右三)与嘉宾合影
05
创新
孙大森发现这个时代越来越务实,包括人们对财富的定义也发生一些改变。他发现有一种美国式的定义非常符合自己的想法:财富就是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在他看来,创造财富就是0~1突破的能力。只有从0~1突破了以后,才会有后来从事1~10的人,而中国最不缺的就是10~100的人。
眼下,很多人都在讨论“内卷”这个词。孙大森曾经对学生这样说,“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就可以避免内卷;相反,你做到大家都能做到的事就没用。”他认为,克服内卷独一无二的办法,就是创新,就是做大家都没有做到的事情。
他指出,创新这个概念不只限于科技,在任何社会领域,包括人文领域都可以创新。在历史上,每一代伟大的领导者都是伟大的创新者,他们都构思了以前没有的东西。
在企业经营上,孙大森特别注重现金流的充足。自由现金流带来的是自由创新,“我向亚马逊的贝索斯学了两点:一个是创新,一个是自由现金流。我的自由现金流可以用来创造和创新。”孙大森继续指出,“我们从事的都是高现金流的生意,到目前为止没有融一分钱。”
孙大森(右五)与嘉宾合影
目前,孙大森主抓三个业务板块:艺术教育培训、艺术品市场、艺术类学生的职业培训和职业管理。“每个板块能做到1个亿(营收),三个板块就是3个亿,我计划未来三年公司的营业额做到5个亿。目前业务增长比较火爆。”孙大森直言,他的目标是打造文艺消费第一股。
“我的思想和我的精力都集中在这个伟大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平台上,尝试着去创造、引领这个行业。”这就是孙大森,一位在1981年出生的80后企业家当前的创新蓝图。
声明:品牌之声相关资讯来自于被采访对象,非福布斯编辑内容。
上一篇:中核钛白:公司股份回购比例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