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地处粤西山区的县级市信宜,近年来在打造“信”字号方面做文章,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历史渊源,塑造“信”文化,打造“信”品牌,抓出“信”项目,呈现出一股打基础、干实事、树新风的良好氛围,因地制宜、稳扎稳打推动“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在信宜落地开花。
南方+客户端推出“粤西有个‘信’字号——‘百千万工程’样本深调研”系列报道,“面子”“里子”一起看,深度观察信宜“百千万工程”新成效。敬请垂注。
信宜市三华李度假区、“山水双合”“李花谷”等农文旅项目建成运营后,周边的白石镇细寨村、钱排镇双合村迎来利好——
景区每售出一张门票,村集体分成3元;村里土地流转、停车场协管、村水电站等有收益,村民以“股东”身份领到分红;新业态就在家门口,村民办起民宿、农家乐甚至游乐园……不仅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做大做强,农民也在共同经营中共享收益。
李花谷景区。郑运 摄
深山里的资源是如何被激活的?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信宜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县域发展和强镇兴村。2021年10月至今已撬动 20亿元直接投向民生、商业配套及乡村振兴。
当“百千万工程”引入“市场逻辑”,政府出规则、市场出设计运营、村集体出资源、村民出力量的自我造血机制便形成了闭环。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激发,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汇聚,共同投入“百千万工程”。
破 局
专项债券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乡村
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7座,黄华江、鉴江、南江、杨梅河在这里起源……信宜市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然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也成为横亘在山里山外的一道坎。如何将“困”在深山的好生态和丰富的农业资源焕发经济价值?
李花谷“桥上大堂”。郑运 摄
突破发生在2021年。信宜市发挥钱排镇县域副中心的地理优势和中国最好的三华李产区优势,用专项债1:1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开发运营“中国李乡·山水双合”和“李花谷”项目。
作为投资方,钧明集团乡村振兴总公司总经理周钰这样讲述当初的考虑:“信宜有三华李产业,文旅项目都靠近高速口,具备了打造旅游度假目的地的潜质。出于产业、景色、交通三大因素,集团决定投资开发。”
钱排“山水双合”俯瞰图。
如今,这个融合岭南客家乡村特色风貌,打造集旅游、文化、研学、采摘、露营、夜经济等业态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成为信宜北部山区里一颗明珠。2022年,“山水双合”接待游客超过120万人次。
仔细观察,“山水双合”从投资、建设到运营的过程,不仅解决的是引入资本问题,还从一开始就奔着成功运营的目的。
“这些项目实行的是建设运营一体化,不但避免了无效投资,也能跟运营实际要求无缝对接。”信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钱排镇党委书记俞淮竞说。
不仅“山水双合”,“李花谷”“马安竹海”“三华李度假区”等农文旅结合项目也都实行“建设运营一体化”,采用EPC+O模式,引入有成熟经验的市场主体,把乡村振兴项目的设计、建设和后期运维捆绑起来,确保了项目建成后全面满足运营需求,实现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与长效运营有效合一。
三华李度假区信宜520索桥。
如今,信宜将高速沿线15个农文旅景区串珠成链,撬动市场主体投资近5亿元并常态化运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当地超过11万人口增收,让藏在深山里的绿水青山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
造 血
多元业态驱动乡村内生动力
激活资源,不仅仅靠引,还重在培育内生“造血”功能,解决可持续的问题。
在钱排镇双合村,信宜市引进碧桂园、阿里巴巴投资建设的“双合电商培训中心”,正致力打造粤西桂东农村电商人才的重要培育基地。1280平方米的建筑内,直播间、培训室、洽谈区、办公区、展示区一应俱全,除了供农村电商运营和实训,还能提供初创电商企业进驻办公。
今年三华李季,钱排镇一场三华李电商销售争霸赛引发关注。这个国内最大的镇级三华李专业生产基地,通过政企合作、赛事奖励机制,促进电商成为资源优势的“放大器”。
一产农产品资源和二产深加工深度结合,各地资源优势积极转化为经济优势。
依托三华李优势,由信宜引进民间资金成立以三华李为主要原料的深加工企业,研发生产出三华李酒、三华李果脯、三华李饮料等系列产品。
平塘镇以漫山遍野的毛竹而远近闻名。竹林风流酒、马安仙笋等竹产品也在陆续推出。由此可见,农产品深加工将成为信宜农文旅经济领域的增长点之一。
双合村处处皆景。 南方+ 李阳诗 摄
美丽资源也焕发美丽经济。信宜先后制定实施《信宜市乡村振兴景村共融精细化管理规定》《信宜市促进精品民宿发展指导意见》,引导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发展农文旅融合的配套项目。”双合村党支部书记李冠章说,村集体通过盘活乡村土地、宅基地等闲置资源,强化与公司企业合作,获取资金、技术等支持,优先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等,进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收 益
村企联动盘活资产增强活力
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利用起农文旅融合的大好机遇,做起“三华李+”的生意。
直播间依山傍水,李妙玲坐在镜头前向粉丝推荐三华李酒,好奇的观众纷纷咨询。“在三华李上市季节,许多劳动力到钱排镇打工,日薪收入一百多到五六百元不等,月薪收入少的有四五千元,多的过万元。”李妙玲说。
三华李上市季,家家户户均带货。
如今的钱排镇,农业、文化、旅游相互赋能,不断衍生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融出好“丰”景。“现在村里越来越多年轻面孔,有的做电商、有的开民宿,赚不少。”双合村村民李竞才说。
大势所趋,集体经济也“获利”。“山水双合”“李花谷”项目,企业每年上缴财政固定收益100万元,其他盈利部分与镇政府及村委会1:1分成。
另一边,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和分红机制改革也在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大部分房租、门票等收益,除了分配给全村股民,剩余留存为村集体公积公益金。
“我们建立‘山水双合’‘马安竹海’民宿联盟,为有意向做民宿的村民提供指导意见。”周钰说,通过逐步“授之以渔”培养一批懂经营、善服务的本地人才,帮助村民自营民宿提高质量和客单价,实现企业和村民之间稳定的良性互动、合作共赢。
通过土地流转,投资方租用双合村土地打造了的儿童乐园。 南方+ 李阳诗 摄
“村集体账上有款,老百姓兜里有钱,才是实实在在的乡村振兴。”俞淮竞说,通过建立短、中、长期结合的村企利益联结机制,能较快实现联农带农、村民增收,也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调研手记
多元造血,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是重要保障。信宜充分发挥专项债券“撬动作用”,以“山水双合”“李花谷”等农文旅结合项目为抓手,强功能补短板优品质,破解建设因资金不足而“不敢上大项目、不能上大项目”的难题,打开了发展空间,迎来了发展机遇。
可以看到,灵活的财政制度让企业“轻装上阵”,突出的产业优势增强企业信心。更为重要的是,政府与企业合力“建设运营一体化”,彻底解决项目“烂尾”的后顾之忧。
目前,信宜撬动市场主体投资近5亿元并常态化运营,走出了一条政府搭台、市场主导、企业主推、群众受益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县域发展和强镇兴村将成为大趋势。只有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泛汇聚各方面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才能推动建成更多集体经济强镇强村,实现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做大做强,让农民在共同经营中共享收益。
《粤西有个“信”字号》系列报道
①窦州墟商业圈旺,县域消费新场景>>点击查看
②李乡竹海,信宜成岭南天然氧吧>>
【策划】刘俊 张学亮 何秋菊
【统筹】刘栋铭 陈飞虎
【采写】李阳诗
通讯员 黄钰洲 高干
【作者】 李阳诗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下一篇:中核钛白:公司股份回购比例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