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今年,是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在十年的“一带一路”建设中,还有哪些成果和变化?未来,相关的合作和建设,又如何更加深化?
《新闻1+1》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教授、研究员万喆,共同关注:“一带一路”,成果与未来!
△《新闻1+1》完整版
“一带一路”十年,不断扩大的朋友圈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朋友圈”一直在不断扩大。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十年间,还有哪些成果和影响?
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吸引力在哪儿?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教授、研究员 万喆:“一带一路”的吸引力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带一路建设中,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带来哪些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教授、研究员 万喆:实际上,“硬联通”包含了“硬联通”“软联通”和“心联通”的一体化。总体来说,“硬联通”带来了很多项目,因此带来了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就业岗位。在非洲能够看到这一点,其实在其他的一些建设,比如,中吉乌公路过去是走“马帮驼铃”的,现在是一个现代化的公路,包括中老铁路。实际上,过去老挝境内只有3.5公里的铁路,现在从“陆锁国”变成了一个“陆联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以及就业岗位不可限量。
同时,我们能够看到“软联通”也在里面,包括新基建的新的标准,包括电网、水,其他新基建的一些设施,现在都已经融为一体了,而且我们还对它进行了其他一些项目的合作,包括一些小而美的项目,能够更好地凝聚人心,包括农业合作,能够夯实基础的底板,在“软联通”上和“硬联通”有了更好的支撑。
最后的目的是要达到“心联通”,“一带一路”传统沿线的国家,大部分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过程中,我们的一些减贫经验,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好的帮助和支持,我们不仅要让他们成为全球分配当中的受益者,也要成为全球增长当中的贡献者。从这点来可以发现,无论在非洲还是在其他地区,还是在全球,实际上“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是一体的。
“一带一路”能提供一个怎样的国际合作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教授、研究员万喆: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 中国在哪些方面受益?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教授、研究员万喆:实际上大家都是要受益的,首先我们经济结构本身也在一个优化的过程当中,我们一直是一个外贸大国,贸易伙伴的变化可能无论在区域的位置上需要优化,或者是说在我们的产品类别上,在我们出口的方向上,都在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当中。从近些年看,有一些发达国家高举保守主义大旗,所以全球贸易和投资实际上产生了某种程度萎缩。我们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基础上,近些年呈现了较高的增长,这实际上也是为我国经济结构优化、为全球经贸结构优化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第二,我们产业的升级也非常需要产业链的延伸,我们跟东盟等国家实际上有一个区域性的产业链优化过程。
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带来哪些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教授、研究员 万喆:
“一带一路”建设,未来如何更深入?
贸易投资合作,特别是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蓬勃发展,正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新亮点。目前,中国已经与20个国家签署了加强数字丝绸之路(数字经济)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未来,还将在哪些方面深入发展?
上一篇:自带杯买咖啡消费者不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