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脊柱耦合运动
侧屈时脊柱的自动旋转
脊柱引擎理论
明智且科学的脊柱技术开发必须以精确理解脊柱的生理运动为基础
01
脊柱耦合运动
脊柱耦合运动不同于屈伸的标准基本动作。脊柱侧弯和旋转是一个复合运动的组成部分,不能分离。例如:一根柔性杆在一个平面上弯曲时,若不旋转,就无法在另一个平面上弯曲。如果脊柱处于前凸的位置,它的旋转方向与侧弯运动的方向相反。如果脊柱处于后凸的位置,其旋转方向则与侧弯运动的方向相同。
脊柱的侧弯或侧屈必须伴随着旋转(即运动是耦合的)。耦合运动发生在关节系统内的第二运动平面上,并且是主运动的一部分。当一个运动引发第二个运动时,这两个或更多的运动被认为是“耦合”的。脊柱耦合运动是由小关节面的形态和连接的韧带以及脊柱弯曲引起的。
02
侧屈时脊柱的自动旋转
脊柱侧屈时,椎体相互间自动旋转,使得椎体前方中央线向侧屈的对侧移位。这种现象清楚地显示在脊柱侧屈时前后位X 线片的示意图上。椎体失去了它们的对称性,棘突连线(粗的虚线)向侧屈方向移位。
椎体的这种自动旋转性能遵循以下两种机制:
·椎间盘的压缩。
·韧带的拉伸。
向侧方弯曲,由穿过整个椎体的中心线所展示的不同节段椎体的移位,你将观察到椎体向对侧旋转情况。侧屈运动增大了位于屈曲侧椎间盘的内压。当椎间盘变成楔形形状时,其间被压缩部分具有往相对呈开放侧的方向,即凸侧移动的趋势,这就引起了脊柱的旋转。
图:从上往下看 (A),椎体旋转时,侧屈一处的横突可以完全显见,其对侧处的横突因透视原因而缩短。此外,X 线连续透过位于凸侧的关节突关节,提供了关于关节突关节及位于凹侧处椎弓根的正位投影影像 (B)。
相反地,侧屈拉伸了对侧的韧带,使它们具有向中心线移动的趋势,并由此缩短了其长度。很明显,这两种导致椎骨旋转的机制是协同作用的,并促使椎骨朝一个方向旋转。这种旋转活动是生理性的,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韧带的不平衡或者是椎体发育的畸形,可引起椎骨被固定于某个旋转位置上而不发生自动旋转。这将导致脊柱侧凸的发生,此时脊柱侧屈的状况与椎体自动旋转的性能相关联。
03
脊柱引擎理论
脊柱在运动中承担“主引擎”的角色,双腿不为步态负责任,仅仅是“表达工具”和脊柱引擎的延伸。他认为脊柱在步态周期中不是一个刚性的杠杆,它产生轴向压缩和扭转的能力是运动过程中的基本驱动力。
在足后跟着地时,动能不像步行模型那样转移到地面,而是通过肌筋膜系统有效地传导,引起脊柱在重力场中共振。在这种情况下,椎间盘担当减震器的角色,椎间盘外纤维环及其相关的小关节看作动态的抗重力扭力弹簧,它们能在空间中存储和卸载张力以提升和推动身体。关节突关节和椎间盘连锁的自然过程实际上传递了所有可用的反向旋转骨盆扭矩,这是帮助内外核心肌肉运动所需要的。
“脊柱是驱动骨盆的引擎。人体解剖结构是功能的结果,膝关节不能孤立地进行测试,因为它是肌肉骨骼系统的整体功能和作用的一部分。腿部将足后跟撞击地面的能量转移到脊柱上。这是一种机械传导,而膝是传导的关键部分,错误的能量传递会影响脊柱运动。脊柱功能评估应该是膝关节手术评估的一部分。”
一些学者认为,腘绳肌的股二头肌,沿着股二头肌连接的后(深 )纵向肌筋膜链有效地启动了脊柱引擎。由于股二头肌引发骶髂关节“力闭合”机制的作用,股二头肌被比作脊柱引擎的拉绳。骶髂关节的这种闭合自然会导致随后力传递到腰骶脊椎的骨—关节—韧带组织中,这股力量最终将延续进入到腰椎的竖脊肌中。
在足跟触地时,同侧的髋部和对侧的肩部处于屈曲位置,这将有效地预先加载后斜肌筋膜链,特别是同侧臀大肌和对侧背阔肌。这就允许以“链”的方式进行脊柱外的推进,胸腰筋膜的表浅层作为这些运动相互连接肌肉的中间媒介。
通过骨—关节—韧带结构传递的力导致椎小关节的“结构锁定”和腰椎旋转。耦合侧弯瞬间,脊柱引擎“启动并选择齿轮”驱动骨盆进行向前旋转。引发的腰椎旋转有效地将弹性能量存储在脊柱韧带和椎间盘的纤维环中,返还的能量驱动了步行。
为了能量的返还,必须从上方稳定脊柱。这是通过对侧手臂摆动以及由对侧臀大肌和背阔肌参与产生的躯干旋转来完成的。脊柱的耦合模式已经进化为促进这个力量的返还。反向旋转被认为是直接从脊柱而非腿部开始的。
END
参考资料:
1、《骨盆和骶髂关节功能解剖—手法操作指南》
2、《骨关节功能解剖学》
2023年
李哲功能康复团队
最新课表
凉秋九月工作坊
玄英十月工作坊
想了解有关李哲功能康复团队
课程的最新资讯
请联系
李哲团队资深顾问
👇👇👇
赶紧进圈
直播回放一个都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