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江苏苏州博物馆开讲。来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们同上一堂课,不仅有大中小学教师授课,还有博物馆专家现场解答。这堂课由传承这一话题开场,延伸至苏州博物馆“中而新,苏而新”的建筑美学,再拓展至一座2500年历史底蕴与现代创新活力并存的“双面绣”之城,在润物细无声中夯实青少年的思想根基。
思政课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平台,更是价值引领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实质上是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和格局再拓展。可以说,新时代“大思政课”更强调开放性、创新性。如,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开展的馆校联动上好“大思政课”,就是鼓励打破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限制,将教育场景扩展到文博场所、日常生活、网络、社会等更广阔的领域,利用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平台来拓宽教学视野,既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使“有意义”的思政课变得“有意思”,也达到“1+1>2”的效果。
馆校联动,以文化人。作为国家首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苏州是著名的百馆之城、百园之城、百戏之城,人文与经济交相辉映、共生共荣,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为积极推动博物馆与思政教学相结合,挖掘蕴含其中的家国情怀,努力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深讲透讲活,在润物细无声中持续夯实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根基,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与苏州博物馆合作,着力构建校地、校馆合作育人长效机制,力求以文化人、以馆育人,把“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办出特色、办成精品、形成品牌。比如,以“红色文物,青春讲述”为主题策划的数字出版产品《红色文物青年说》,就是从近百家文博场馆选择百余件代表性文物,邀请全国百所高校大学生代表,以文物为载体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当代青年人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强国之志。又如,作为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新馆,依托丰富的文博资源,以馆藏4000余件文物为本、以新成果为要,编撰了立体示范课本“伟大的商文明”。自2024年2月新馆开放以来,接待观众15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15万人次。
馆校联动,以博铸魂。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新时代的“大思政课”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主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大计和社会全域参与的时代格局,来培养人、塑造人、成就人。也就是说,“大思政课”不同于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学分的刚性思政课程,而是基于大课堂、大资源、大平台和大师资的“活”教育和“活”课程,更加强调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切身体验、更加重视灵魂碰撞,让“大思政课”内容具体化、生活化。比如,苏州创新博物馆与思政教学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就是将博物馆、展览馆、纪念地等资源串珠成链,推出青年学习社线路,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如,站在苏州市姑苏区五卅路纪念碑前,以实景讲述了解五卅路的由来和百年历史;在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中观看独幕话剧,感受信仰的力量……姑苏区“红色摇篮·初心之旅”青年学习社线路通过展陈、实景课堂等形式,串联起苏州百年革命历史,让青年学生享受沉浸式红色课堂,实现以博铸魂。
“大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既要注重方式方法,更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就需要各地强化馆校联动,力求把微观的情感体验融入宏大的政治叙事,努力做到理中蕴情、情中含理、情理交融,达到在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增进青年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同,厚植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真挚情感,实现“1+1>2”的效果。
作者: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