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革命烈士,也是毛泽东之妻,其一生短暂而绚烂。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当时她年仅29岁,她在牺牲前对亲友说“我死不足惜,但愿革命早日成功。”
面对敌人的威胁,杨开慧大义凛然,坚强不屈,深刻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但是,令人唏嘘的是,杨开慧死亡的真相直至40年后才被世人所知,而真正杀害她的凶手也是在40年后才被就地正法。
在杨开慧死后,1957年,毛泽东写作《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词中云: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将词作翻译过来,讲的就是“我失去了深爱的妻子杨开慧,你失去了你的丈夫柳直荀,杨柳二人的英魂轻轻飘扬直上九重霄。询问吴刚天上有些什么?吴刚捧出了月宫特有的桂花酒。寂寞的嫦娥也喜笑颜开,舒展起宽大的衣袖,在万里青天为烈士的忠魂翩翩起舞。忽然传来“人间”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全国得到解放的消息,两位烈士的忠魂顿然高兴得泪流如雨”。现如今,这首词被题在杨开慧烈士陵园的墓碑上。
毫无疑问,毛泽东的这首词是为悼念亡妻所作,言之恳恳,情之切切。其中除了杨开慧,提到的另外一位人物,柳直荀,同样是一位革命烈士,他参加肃反运动,不幸被杀。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描述,用一句“骄杨”的比喻道出亡妻忠于革命,无畏牺牲的伟大壮举。这不禁让人想知道,一位让毛泽东深情怀念的奇女子身上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
在29年的人生里,杨开慧的生命如火花之绚烂,亦如火花之短暂。杨开慧谱写出了一位坚韧女性的传奇,但在动荡年代的风霜岁月里,她最后落得一个令人十足惋惜的结局,事情究竟是如何发生发展的,还要从杨开慧本人讲起。
思想觉醒,毅入中共
在今天的湖南省长沙市东北约60公里的板仓,有一处故居,前临公路,后枕小山。四周有松柏、香樟、翠竹环绕,土砖墙,小青瓦,房间林立,绿树成荫,这处土地就是毛主席亲密的战友和亲爱的夫人——杨开慧曾经生活的地方。房屋历史的痕迹在年年雨雪风霜中变得愈加耀眼。如今,这处地方是国家4A级旅游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而来到这里的人,大多数是因为这里曾是杨开慧的故居。
时间回到1901年,杨开慧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由于这里是毛泽东曾经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加之也是杨开慧的故乡,所以之前的板仓已经改名为今天的开慧镇开慧村。
杨开慧的父亲名为杨昌济,是当时著名的思想进步学者和教育家。杨昌济参加南学会、不缠足会等组织,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介绍西方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的思想。
杨开慧受到父亲的影响,以及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予了她大量的学习机会。杨开慧7岁的时候便进入了杨公庙官立第四十小学读书。当时,杨开慧进入小学后,她便动员母亲和自己一起上学,母亲听了,自然对学校和知识是十分向往,想了想也就同意了。于是,母女同校读书的事情一时也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可以说,杨开慧的妇女启蒙思想似乎从生命的幼年就深深埋下了根,为其以后为妇女解放运动做出的贡献埋下了伏笔。
1913年,杨昌济到湖南省第一师范任教,杨开慧便也随父亲来到了长沙,在这里,他认识了经常来家中求教的毛泽东,这是两人的第一次相识。听着毛泽东谈论治学教人之道,探求救国救民之理,杨开慧的世界仿佛打开了新的大门。她被新思想深深吸引,也深受启发,久而久之,也就明白了许多做人和救国的道理。
1918年,杨昌济职位调动,杨开慧再次跟随父亲来到北京,而这个时候,碰巧赶上因赴法勤工俭学的毛泽东也来到了北京。两人见面后,多年不见的两人情投意合,逐渐建立了恋爱关系。在这段时间里,杨开慧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学识和思想也在进一步提高。思想觉醒后的杨开慧,从此便走上了和共产党一起成长的道路。
当时,毛泽东的公开身份是自修大学的主办者,为了更好地辅佐毛泽东,杨开慧则担任学联干事,是毛泽东的得力助手。并且,当时毛泽东为了革命经费问题烦恼,杨开慧便去向母亲求助,为此她还希望母亲能将父亲过世时收到的奠仪费拿出来当革命经费。可以说,在那段日子里,杨开慧给了毛泽东很大的支持,两人互恩互爱,共同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辗转多地,珍贵回忆
杨开慧成为了毛泽东最得力的助手,从1920年的冬到1927年的夏,数个春夏秋冬里,杨开慧跟随毛泽东辗转多地,从武昌到上海,从长沙的清水畔到广州的湖水湾,毛泽东去到哪儿,杨开慧跟到哪儿。
她不仅无微不至地照顾丈夫和孩子的衣食起居,还协助丈夫联络同志、找资料、抄写文章。对于毛泽东起草的重要文件,杨开慧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她有一个盛放首饰的盒子,这个盒子被她用来保存那些重要的文件,并且每日和这个盒子形影不离,直至后来她被抓捕之前,这个盒子一直放在她的身边。我们都知道,人只会把自己最珍重、最宝贵的东西每日放在身旁,由此也能看出杨开慧对毛泽东的重视程度,以及她对革命事业的全身心投入。
在两人奔波各地的时间里,杨开慧给了毛泽东巨大的支持。毛泽东自己曾说,他有一个好秘书,“我这好秘书,抄写起来,又快又好”。一句简简单单的夸奖,流露出二人在平凡日子里的真实生活,以及生活背后的最为宝贵的真情流露。但是,两人终究不是平凡人物,他们身上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相互陪伴的日子在岁月中慢慢流走。
1925年冬天,在经历了数年的奔波后,两人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毛泽东在这里开展农民运动,并创办了20来所的农民夜校,这为共产党培养了大量的党员和农民骨干。与此同时,杨开慧也投身于农民运动、工人运动之中。不仅如此作为女性角色,杨开慧公开反抗封建礼教,她主动担任起为妇女谋求生存发展的责任意识,积极开展妇女运动,宣传妇女自我意识的解放。这也就是后来,杨开慧为什么被称为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的原因。
两人流走于祖国各地,致力于革命事业,这也决定了他们不会有安稳的日子,但好在两人形影不离,可以互相支持。但是,当我们站在今天回望过去,才惊诧地发现,流离的日子不失为当时动乱中珍贵情谊的见证,在杨开慧的一生中,这段时光仿佛也成为了最宝贵的记忆。
生命终曲,巾帼绝唱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八七会议。会议后,毛泽东按照指示开始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于是便把杨开慧和3个孩子送回板仓。1927年,秋收起义正式爆发,在此之后,农村开始成为共产党人的革命根据地。
与此同时,回到板仓后的杨开慧并没有因为远离了丈夫就放下了心中对于革命的信仰,杨开慧开始积极与当地的地下党员联系,紧接着便开展地下斗争,组织地下党员、农会骨干建立地方武装。当时板仓的周围环境十分险恶,反动派残酷的镇压人民。杨开慧迫于无奈,上级组织为了不暴露,也只能选择销声匿迹,这样一来,杨开慧很快便联系不上级组织了。但当时情况紧急,杨开慧认为当时不容自己放弃,于是她二话不说,再次投身于组织长沙、平江、湘阴等地的武装斗争中,坚持发展党的组织。
夫妻两人见不到面,日子过得很是难熬,除了思念,每日还要为彼此的境况忧虑。关山远隔,音信不通,杨开慧除了等待与心中的祈祷,她能够做得似乎微乎其微。值得庆幸的是,她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了屡“剿”朱毛却失败的消息后,提着的心便放了下来。可是她不知道的是,毛泽东领导井冈山革命斗争如火如荼,给了敌人以极大的威胁,湖南军阀拿毛泽东没有办法,便开始将目标转向其家人,危险正在悄悄来临。
公开逮捕杨开慧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杨开慧不敢公开露面,但在群众的帮助下,她始终与敌人周旋。但是好景不长,在同年10月24日,心系母亲和孩子的杨开慧潜回板仓探望亲眷,却不料被军阀密探发现,终被逮捕。与杨开慧一起被抓捕的还有毛泽东和她的长子,毛岸英,那时的毛岸英仅仅8岁。母子俩被军阀一路押到长沙,之后,便开始了对他们残忍的折磨。
敌人对杨开慧严刑拷打,妄图逼迫她交出地下党组织的名单和毛泽东的具体位置。对此,杨开慧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躯体的折磨丝毫没有消磨她的意志。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她大声反驳,砍头的瞬间和风吹过没有什么区别,区区死亡,只能吓唬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
敌人不甘心,不相信一介女流能骨头硬的何种地步,便转化了逼问的方向,他们试图得不到毛泽东的去向,就要杨开慧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可是,敌人终究是小瞧了这个女子,没料到她宁死不从,坚定拒绝一切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的说辞。
监狱外面,党组织以及杨昌济的生前好友想尽想方设法营救母子二人,但是敌人深深恨毛泽东入骨,又怎么会轻易放过二人。众人想尽办法,最后将毛岸英保释出狱,但杨开慧最后还是被军阀以其系毛泽东之妻案情重大,又始终不吐实情为“罪名”,悍然将她判处死刑。
杨开慧的坚韧让敌人没了耐心,何健采取了各种办法,对杨开慧进行威逼利诱,强迫她投降。那么,何健为什么一定要杨开慧投降呢?因为他知道,杀死一个女人非常容易,但是比起杀死杨开慧,他更想看到杨开慧投降以及求饶的画面。在何健看来,作为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的投降,一定要比杀死她更加有意义。但是何健没有想到,杨开慧坚定的信念已经让她忘记了任何肉体的疼痛,不管他怎么折磨杨开慧,她都坚持不投降,坚决不松口。
在杨开慧的信念中,自己为党做出牺牲是应该的,她抵死不从,何健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下令把她杀掉。于是,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
在参与杀害她的那些士兵中,有一个人叫做姚楚忠,他参与了整个杀害杨开慧的经过。但是在何健的隐瞒下,没有人知道杨开慧的死亡状况究竟如何。而杨开慧的死亡就像故事走到了终点,生命走到了尽头,杨开慧不惧怕死亡也不怕死亡,巾帼英雄,留下一曲绝唱。
杨开慧的牺牲很快传到了毛泽东的耳朵里,听到噩耗毛泽东悲痛万分,但当时他正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作战,无法抽身为妻为妻子处理后事。他便含着悲痛的心情给家中寄了一封信,信中有30银元,他希望亲人们用儿子的名义为妻子杨开慧立碑。
在信中毛泽东写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可是故人已去,再多的悲伤都没有办法换回逝者的生命,毛泽东能做的只有坚持下去,终有一天,她会把革命胜利的消息带给妻子。
之后在1930年12月25日,毛泽东提出红军的游击战术,2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开始,经过昼夜激战后最终取得胜利。但这一幕,杨开慧终究没有等到。
1970年,在岳阳市华容县建新农场劳动改造时,消失很久的姚楚忠出现了,他讲出了一件十分令人震惊的事情。由于长期遭受良心谴责的煎熬,姚楚忠倍感痛苦,在内心的反复挣扎下,他选择讲出了实情,杨开慧是被他杀死的。
他回忆到,那年秋野一片荒凉,随着反动派长官的一声下令,侩子手朝着杨开慧射击了两枪,杨开慧应声扑到在地,不久人便没了动弹,行刑大队人马便离去了。后来,时过晌午,刚刚吃了饭,便有士兵来报说中午行刑的那个女人没有死,还留着一口气。姚楚忠的上司晏国务一听,便大手一挥,命令姚楚忠去补枪,于是他带着人来到刑场,对杨开慧又开了一枪,而这才是导致杨开慧死亡的致命一枪。
刽子手在供出了当年杀害杨开慧的过程后,在1974年7月,被当时的醴陵县人民法院以反革命杀人罪判处了死刑并被立即执行。
杨开慧的故事在令人惋惜的结局中似乎终于结束了,犯人终究伏法,那些黑暗的地狱岁月终于逝去。但是,对于革命烈士的怀念,在时间的跨度里,不会减少一分一毫。
解放后毛泽东仍常怀念杨开慧,1957年,他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也就是本文开篇提到的词作。词中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骄杨”成了毛泽东对杨开慧的代称,令人想不通的是,对女子的称呼本应用“娇”字,为何毛泽东要选择“骄”字呢?同样有此疑问的还有当年推荐杨昌济去北京大学任教的章士钊,章士钊曾问“骄杨”当作何解,毛泽东回答说:
“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如今,我们记起杨开慧,首先想到的便是她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妻子,但是作为革命烈士,她更值得世人铭记的是勇敢无畏的精神。今天,我们在杨开慧的家乡建立起杨开慧纪念馆,以供人们凭吊和缅怀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杰出女性。
但在1982年,长沙县人民政府修缮杨开慧故居的时候,却意外发现了杨开慧的7篇手稿,其中包括《偶感》、《见欣赏人头而起的悲感》以及她本人的自传等资料。1990年,距离杨开慧逝世已经过了60年,故居再次修缮,而这一次,从她卧室外的檐头上意外又发现了一封信,这一封信是写给毛泽东的。
信中写进杨开慧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她在一个人的日子里幻想着,如果有一天她通过努力能够每天挣六十元了,那么他们一定有能力过上幸福的日子;如果有一天革命胜利了,那么他们一定是欣喜万分的。
遗憾的是,当这封信被挖掘出来的时候,收信人已经逝世,一篇将思念、绝望、希望融为一体的文字丢失了去往的方向,再也到不了收信人手中。但庆幸的是,信件得以保存,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余温,一个为了爱情、为了信仰而勇于牺牲的女人。
“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是的,杨开慧是毛泽东的骄傲,是板仓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谨以此文,致敬伟大的国母——杨开慧同志。
千古!
作者:寻史奇谈
下一篇:1人被查、1人被开除党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