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的猫这句话真的是比较火的,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人不太清楚这到底是个啥意思,来看看薛定谔的猫比喻什么?
薛定谔的猫(英文名称:Schrödinger’s Cat)是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 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是指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只既死又活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猫”。但是,不可能存在既死又活的猫,则必须在打开容器后才知道结果 。该实验试图从宏观尺度阐述微观尺度的量子叠加原理的问题,巧妙地把微观物质在观测后是粒子还是波的存在形式和宏观的猫联系起来,以此求证观测介入时量子的存在形式。随着量子物理学的发展,薛定谔的猫还延伸出了平行宇宙等物理问题和哲学争议。
薛定谔的猫比喻什么:
薛定谔的猫,比喻一件事如果你不去做,它就可能有两个结果,而一旦你去做了,最后结果就只能有一个,你的参与也直接干预了结果。
比如你有个老婆,你不确定她爱不爱你,这个时候在你的思维中只会有两个结果,爱或不爱,你不问,这两个结果永远存在,科学上把这个称作《既爱又不爱》,这个也就是对应薛定谔的猫里的,既死又活的状态吧。
只有你问了,才会有结果,但是一旦你问你老婆,这个结果就会被决定。而这个结果是由于你提出了问题所导致的,也就是你的提问直接干预了结果。
薛定谔的猫,原本是一个关于一个理想状态下的量子理论的实验,假象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密闭且不透明的盒子里,盒子里有一个毒瓶,毒瓶与一个放射性原子核组成一个理想装置,假定该原子核一小时内有50%的可能发生衰变,并且该原子核衰变时会触发装置打开毒瓶,那么在你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你就不会知道猫是活着还是死了。
薛定谔说:按照量子力学的解释,箱中之猫处于“死-活叠加态”——既死了又活着。要等到打开箱子看猫一眼才决定其生死。
即原子核处于衰变与不衰变的叠加状态,那么猫就处于死于活的叠加状态。这使量子力学的微观不确定性变为宏观不确定性,微观的混沌变为宏观的荒谬——猫要么死了,要么活着,两者必居其一,不可能同时既死又活。
薛定谔的猫说明了什么道理?
薛定谔提出的一个理想实验。把猫放在一个箱子里。你打开箱子的时候会随机的触发一个让猫死亡的机关。所以观测者的行为会影响观测的结果。一个东西你不去管它,它就在那里。你要是想去研究它,那么研究结果就会受到你自身的影响。
爱因斯坦有个祖母悖论,就是如果时间能倒流,一个人打死了自己的祖母,所以发展下去肯定就没有这个人的出生了,进入了另外一个宇宙,这就叫平行宇宙。这样的话会有无穷多个宇宙吗?其实不是的。因为你倒流回去对宇宙做出了改变,那么宇宙才会改变。你不倒流回去,宇宙就像这只猫一样,处于谁也不知道的什么状态。
薛定谔的猫是为了证明: 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一样,是永恒的,不存在你从哪一次开始观察,也就是不存在所谓时间点。
举个例子:掷硬币大家都玩过,如果只掷一次,结果是确定当中的不确定,说结果确定,是因为只有两种结果可选,要么正面、要么反面,说它不确定,相信大家都明白,就是某一次的掷硬币究竟是正还是反是不确定的,是各有百分之五十可能的,虽然这一次掷硬币一定是正或是反,但是从10次、100次、1000次来讲,这一次掷的结果是不重要的。假如硬币反复被掷100次,第一次反、第二次正、第三次正、第四次正、第五次反……而观察者假如并不是从第一次时开始观察,而是观察了第3次和第4次,观察者会被表象迷惑,因为第三四次的结果让观察者认为掷硬币永远是确定的正面,但如果假设观察者观察了1亿次,实际上会得出结论,那就是掷硬币的结果是不确定的,结果并不以观察者从哪次开始观察而发生变化,你不观察时,它永远有两种可能的结果,用在量子力学领域也就说明电子在你不观察时会有多个可能移动到的地点。
总结一下:确定性当中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当中存在确定性,不要被观察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