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首创“1+1+N”党代表工作室服务模式,打通就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昌威 通讯员 吕鸿飞
为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党代表“上承党组织,下接党员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近年来,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新思路,以青岛市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刘爱荣命名设立党代表工作室,聚力搭建“红色”阵地,有效延伸服务触角,打通就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
2021年成立以来,刘爱荣党代表工作室采取“1+1+N”服务模式,助推就业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即:由1名党代表+1名专职联络员+N个志愿者服务队组成服务保障队伍,助力就业困难群体和青年人才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协调解决群众诉求。截至目前,工作室接待服务党员群众4500余人,收到群众意见建议323件。
凝聚党建引领力,传递党情到“心”上
就业人才工作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市场百业,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和群众利益环环相扣。刘爱荣党代表工作室放大这一优势,把传递党的温度,传播党的声音,传承党的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
“为什么要开展主题教育?”“党代会与咱们有什么关系?”“青岛今后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是什么?”通过开展“机关开放日”、主题党日、党代表上党课、交流座谈等活动,刘爱荣和同事们走出工作室,积极向市民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市党代会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引导市民群众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的第一方阵。工作室积极响应“双报到”制度,每一名成员带着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走到社区基层、走入招聘市场、走进企业工厂,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开展集中宣传和座谈宣讲。同时,他们还邀请企业人员、社区群众、求职人员到人社领域工作场所实地参观交流,在宣传新思想的同时零距离听取民声民意,开设党代表“网上工作室”,随时受理党员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
激发就业内生力,解忧献策到“需”上
刘爱荣党代表工作室立足就业人才服务职能,多渠道助推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刘爱荣利用每周二、周五中国青岛人力资源市场、中国海洋人才市场(山东)举办招聘会时机,在求职现场“设摊布点、坐诊把脉”,引导高校毕业生等求职者规划职业生涯。
刘爱荣党代表工作室以点带面,开展“三进三送”“四进四问”等专题调研,牵引带动全市就业人才服务部门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护航行动,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举办“青雁归巢”“就选青岛”等活动167场(次),发布就业岗位25.5万个。此外,工作室号召全市人社领域开展“靓党徽”活动,积极支持“家门口”就业,推进青岛市“就享家”服务品牌建设。
多年来,刘爱荣及其团队为求职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3100余人次,帮助1775人实现就业。
强化创业驱动力,托举扶持到“点”上
青岛市人社部门不断拓展刘爱荣党代表工作室“以党建引领业务发展”辐射半径,通过扶持创业创新为求职者创造更多岗位,并利用工作室将好政策、好平台、好服务宣传推广,在全社会营造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期间,创新帮扶模式,协调各方筹建了以文化创意、电子科技产业为特色的女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组建了一支由100名爱心女企业家、专家学者组成的女大学生创业导师队伍,有136人通过入驻孵化基地成功创办自己的企业,实现高质量就业。统筹发布了全市37个部门和10个区(市)创业政策资源,大力实施一次性创业补贴和一次性创业岗位开发补贴政策,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着力建设青岛创业创新赋能中心、“青创通”创业服务平台和创业全周期体验实训场景,解决创业者找政策、找场地、找活动、找项目、找资金、找培训、找服务、找人才等“八大难点”问题。开展“创业第一课”公益讲堂、百企加速营等活动,线上线下累计培训372.6万人次。
集聚纾困支撑力,输血送氧到“根”上
多年来,刘爱荣党代表工作室将困难人员求职、失业人员济困、东西部劳务协作等第一手调研资料、第一手问题清单反馈至市人社部门,畅通人社兜底保障服务“微循环”。
刘爱荣党代表工作室依托青岛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家政服务业就业容量大、吸附力强的特点,通过建基地、强培训、搞服务等措施,打造特色服务,帮助甘肃陇南、山东菏泽等地妇女实现就业脱贫。
刘爱荣带领她的团队先后在陇南、菏泽、临沂等地建立巾帼家政劳务输出基地23个,多次带着岗位到当地参加招聘会,安置陇南、定西妇女来青就业773人。同时,在陇南、临沂、威海等地建立8个家政类职业培训学校,3次赴陇南西和县,帮助其建成了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巾帼家政培训基地,组建由20名专家参与的服务队伍,到当地指导招生及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