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对父母好,是为了回报父母养育自己的恩情,是因为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深厚。但是一些人却觉得自己出多少钱,全看其他兄弟姐妹的态度。
张宇(化名)是养子,他很尊敬养母,但是养母的其他三个儿子想法就比较复杂。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人品,也给三个兄弟上了一课。
上小学的时候,张宇天天跟邻居家的三个儿子一起去学校,平时放学了也一起玩。
初一那年的冬天,张宇的父母开车路上打滑,车毁人亡,张宇变成了孤儿。
当时是沈阿姨夫妻俩帮忙办的丧事,想要联系张宇父母的亲戚,让他们收养张宇,结果却被拒绝了。
沈阿姨这才知道,原来张宇的父母结婚不受家人支持,他们是“私奔”出来的,跟家里已经断绝关系了。他们家人确实狠心,连葬礼也不参加,不给钱,也不要什么遗产。
张宇彻底成了没人要的孩子,沈阿姨心疼这孩子,跟家人商量,决定收养他。
从这之后,张宇的生活奇迹般地被挽救了。
张宇虽然很难过,但是养父母直接让三个儿子都搬进了张宇家,这样每人都能有个房间,还能一起吃饭一起玩耍,让他不那么孤独。
到后来,张宇越来越喜欢这种生活了,两家房子在一个楼栋里,想吃什么直接去对门拿,一大家子人很是热闹。
沈阿姨特别照顾张宇,怕他心里不舒服,给他的零花钱是最多的。
沈阿姨还把张宇父母留下的遗产都存到一张卡上,给他上大学用,上大学之前的费用,全都是沈阿姨家出的。
张宇知恩图报,读书非常用心,高考成绩是最高的,让其他三个兄弟十分羡慕。
上了大学,张宇远走北京,后来也就留在了北京工作。
张宇实力很强,干了5年就成了企业高管,年薪60万,工作非常忙碌,都没时间回老家看望养父母。
他经常在网上买东西,直接寄到老家,过年更是花几千块买好吃的和好看的衣服。
沈阿姨经常夸张宇,三个儿子虽然收入没有张宇高,但是他们住得近,经常回家看望父母,给父母干活,陪父母散步、聊天。
沈阿姨可以说是人生赢家,要啥有啥,晚年日子过得很舒坦。
沈阿姨一直觉得自己身体挺好的,没有啥严重的老年病,就把钱都花在了儿子们身上。
等到她因冠心病住院的时候,手头已经没有多少存款了。沈阿姨也很懊悔,她对自己的身体素质太过自信了,平时也不难受,就以为很健康,很少去医院检查。
现在沈阿姨只能指望着儿子们给自己掏钱治病了。
沈阿姨不想拖累儿子们,但是儿子们却不这么想,老人家晚年生病太正常了,有病就治,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等到4个儿子齐聚老家的时候,这才觉得有点不太对劲。
三个亲儿子觉得,自己亲妈自己来管,他们三个平摊医药费就行了,不能让张宇出太多钱。
毕竟他们心里还是拿张宇当外人的,也算是对他客气,觉得他没必要这么上心。但是,他们又觉得张宇现在能过得这么好,全都靠自家父母仁义之举,张宇还是得多掏钱。
这就很矛盾了,三兄弟心里有点别扭。
这种感觉,就像是希望自己作为孝顺的儿子,不能让别人觉得他们抠门亏心。
但是从道理上来讲,如果没有自家帮忙,张宇就得进孤儿院了,估计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所以他们希望张宇主动地对老人好,多给钱。
三兄弟心思复杂,但是也不是什么坏心眼,他们商量着干脆让4个人均摊医药费,省得心里不舒服,怪麻烦的。
张宇听了他们的决定,当时并没有说什么,只点了点头。
等到第二天,4个兄弟来到医院,准备交钱的时候,3个亲兄弟一人拿了1万块,张宇却只拿出1千块。
当时三兄弟脸色就变了,心里凉了半截,不是为了钱,而是觉得张宇不厚道,竟然不拿老人的养育当恩情,看来张宇是个城府深的人,太坏了!
大哥说:“张宇,你这有点不厚道了啊,你不想出钱就直说,用得着这样吗?”
二哥也说:“就是啊,你不想出钱,昨天怎么不说呢?现在要交钱了,你出洋相是吧?”
三哥脾气暴躁,张口就骂人:“我说你小子是不是想挨揍?平时嘘寒问暖,给我妈花钱买东西,现在要救命了你不出钱,你是装来的孝子,假不假啊?”
三人骂骂咧咧,纷纷指责张宇,大哥把烟头一扔,说:“别跟他废话了,以后别让他进咱家的门,咱们先取钱去。”
张宇这才幽幽地说:“别急,治疗费住院费我都交了。”
三兄弟一愣,听张宇解释,这才知道原来张宇考虑得十分深远。
张宇觉得以前养母大手大脚花钱给儿子们不好,其实大家生活都不错,也不缺食少衣,母亲给儿子们花了钱,又没有什么收入,不就山穷水尽了吗?
沈阿姨每个月退休金才3千多,她每个月给4个儿子花钱都有5千了,这才把积蓄全都挥霍完了,这样肯定不行。
而且儿子们也应该多存钱,为生活中可能突发的事情做准备,为父母养老存钱。
张宇希望这次大家凑一些钱,给养母存起来,让她以后别花钱了,把钱都存着,自己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也别不当回事,该治就治。
三兄弟听了,顿时感到惭愧,发现自己还没有养子想得周到。
四个兄弟和好了,高高兴兴出钱给沈阿姨办了张新卡,凑了10万块存进去,叮嘱母亲别再给他们乱花钱买东西了。
沈阿姨啥也不知道,就稀里糊涂地拿了钱,出院之后过得日子比以前还宽绰,对儿子们赞不绝口。
张宇也不愧是能当高管的人,他用更好的理财方式让家庭更加和睦了。
一家人要说一家话,任何指责的态度,都是在把人往外推,不利于家庭和睦。
聪明人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成年之后,兄弟姐妹们各自组建了家庭,别人家到底什么情况,我们都很难说。
所以大家凑在一起商量事,就不能太过较真。
别人有困难,我们也不必刨根问底,不要追着别人问他们能付出多少,应该先说自己能够付出多少。
在照顾老人这件事上,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求“平均”也不见得是正确的做法。有的人家穷,有的人家富,平均下来反而“不公平”。
因此,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有的人很能赚钱,没时间来照顾老人,生意耽误不得,他愿意多出钱,就让他多出一些,来弥补照顾的不足。
有的人混得不太好,收入不多,还要优先养育子女用,让他掏钱实在是不切实际。如果他愿意多付出时间,负责日常照顾老人,这就更好了。
毕竟雇人照顾,不仅贵,还让人有些不放心,很多人都觉得还是应该自家子女来照顾老人。
以这种思路来分配各自的“任务”,就比较符合常理。
与此同时,子女们也不要斤斤计较,别总觉得别人的付出比自己少,毕竟各自小家庭的压力也很大,最重要的是把老人晚年的事安排好,其他事不必太计较。
一家人心胸宽广,就能一起办好事情,如果都不服气,最后受苦的其实还是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