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南省登山队领队范江涛在珠峰救下一名女子,为此他和队友承诺给夏尔巴向导1万美元的奖励,女子转危为安后却只愿承担4000美元,引发了网络热议。
对登山者来说,为何登顶机会稍纵即逝?1万美元的赏金是否过分?以及新闻报道中频繁出现的C4营地和夏尔巴人究竟是什么?
本期内容四象挖掘了“珠峰救人事件”背后的一些数据与信息,通过可视化方式展示出登顶珠峰的路线图,为读者了解此次事件背景和人物行为提供一点小小的增量。
文 | Roxie Seni 图 | 四象设计部
01
为什么错过窗口期那么遗憾?
据报道,范江涛在放弃登顶,选择施以援手时甚至哭起来,个中情绪作为旁观者也许很难体会。对于挑战世界最高峰的登山者们来说,中途放弃除了意味着金钱损失,还有背后可能以年计的准备工作和转瞬即逝的登山窗口。
由于气候原因,每年适宜登珠峰的时间其实非常短暂。
喜马拉雅山区6-9月受印度洋暖湿气团影响湿度大,雨雪天气多;而10月到次年3月有西风急流,吹起的雪雾让能见度变低,且山顶风速使人难以站立。
只有4月下旬至6月上旬这短短一个多月,才是攀登珠峰的最佳时间。但由于登山需要准备的时间较长,包括维护大本营和梯绳、登山者进行适应性训练等,真正登顶的“窗口期”非常短暂,长则四五天,短则两三天。
这就意味着冲刺登顶的人,大都挤在固定的时间段,许多路段就那么一条道、一根绳索、一个梯子,甚至容易发生拥堵。
今年的时间点更加特殊,时值人类首次登上这座世界最高峰70周年,能在这个年份登顶,对登山者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02
能救命的珠峰营地在哪?
想要登顶珠峰,主要有南北两条路。南坡路线从尼泊尔的卢克拉地区出发,北坡则从我国西藏的日喀则出发。因为北坡需要在岩石上攀爬,大多数人选择从南坡攀登,但南坡同样拥有昆布冰瀑等极具考验的路段。
这些年来,人们在登顶路上修建了一座又一座营地,北坡的营地修到了8300米高的地方,南坡的营地也已修至7900多米。此次事件中的刘女士就是从南坡的8300多米处(亦有报道称8450米、8500米处),被营救至海拔7900多米的四号营地(又称C4营地)。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大本营已经离峰顶越来越近,这条攀登之路也有向导提前搭好的辅攀设施。再加上登山装备和天气预报系统的进化,登顶珠峰已经变得越来越简单。
据喜马拉雅数据库统计, 2015至2019年间攀登的珠峰人数达到5017人。历经疫情影响后,原本人迹罕至的雪山之巅再次迎来众多访客,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春季,有上千人尝试冲顶,创下历史新高。
不止登珠峰的人越来越多,登山者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此次事件中,刘女士从抵达加德满都到完成登顶仅用了13天,大约是标准登顶时间的1/3。
伴随着技术进步和成熟的商业环境,进入21世纪后,挑战珠峰的死亡率基本已控制在1%以下。
登顶的整体成功率虽然提升了,但作为一项极限运动,依然难免有悲剧发生。
03
1万美金是趁火打劫吗?
选择合适的天气和线路,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开登顶途中的两大死神:雪崩和冰崩。然而,排在索命榜第三位的高山症,依然能夺去不少登山者的生命。高山症是指人体在高海拔由于血氧浓度降低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包括头痛、呕吐、视力模糊、意识混淆、肺水肿等等,并可能导致昏迷。
尤其是现在人数过多,大家又要赶着登顶窗口期,如果长时间停留在死亡地带,发病的可能性便会增大。2019年5月,通往山顶的峭壁上一度有200人排队,就有一些登山者在长时间的等候中体能耗尽,不幸死亡。
虽然具体原因未知,但据新闻报道,刘女士被发现时,脸部已覆盖薄冰,昏迷不醒,生命体征微弱。
登山界的惯例是“8000米以上无救援”,因为这个高度的氧含量只有平地的1/3,人会行动缓滞、呼吸困难,甚至无法思考,此时救人,足以让救援者也陷入生命危险。同时,由于气温极低且地形险恶,随时可能发生冰崩或雪崩。在氧气瓶用尽之前及时返回营地,几乎是保住生命的唯一选择。
从人类开始攀登珠峰至今,已有超过300人在这里遇难,大部分尸体都还停在原地,许多遇难者的遗骸甚至成为了路标。比如著名的“绿靴子”,已经在海拔8500米的地方躺了二十多年,几乎每一个从北坡上山的人都会遇到他。
这是因为在珠峰处理尸体实在太难了——一具被冻住的尸体必须连带冰块一起挖出,重量可达150公斤,再由6~8个向导和背夫冒着生命危险运下山。
据媒体报道,2023年的登山季已有12人死亡、5人失踪,尼泊尔旅游局将其形容为“有记载以来最凶险的登山季之一“。
登珠峰不仅是勇敢者的游戏,也是金钱的游戏。范江涛曾透露,每名登顶队员都要花约50万元人民币,主要用于自身装备、购买氧气和向导服务。
登山装备虽是丰俭由人,但想要抵御珠峰的严寒,至少需要万元级的品质。平原无处不在的氧气,在这里卖到了550美元一瓶,一个人起码要备5到6瓶,还需要搭配价值450美元的氧气面罩和450美元的调节器。
散居在喜马拉雅山两侧的夏尔巴人熟悉高山环境,据说他们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常人,以“喜马拉雅山上的挑夫”著称。随着攀登珠峰商业化,为各国登山队提供向导和后勤服务已成为夏尔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想要成功登顶,少不得请一个工资超过8000美元的夏尔巴向导。而在此次事件中,夏尔巴向导冒着体力枯竭的风险,把受困者背回营地,赏金和平时的工资差距并不大。
除了这些大头费用,还有不少零碎的开销,比如交给尼泊尔政府的许可证费、买保险的费用、食物和燃料以及Wi-Fi费用等等。由于登顶的花销太高,甚至有两到三成的人需要通过商业赞助或亲友众筹等方式来凑钱。
当然,如果不想考虑太多,还可以选择旅行社提供的套餐。珠峰南坡登顶的“尊享版套餐”价格高达19.9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52万元),包括大本营的豪华房间、营养师量身定制的饮食、摄影团队和2名夏尔巴向导全程跟随。
也有少数人经历过“穷游版”登顶,比如不用氧气、不请向导的王天汉,连装备都是从好心山友那里低价收来的,但总共还是花了12万元。
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花巨款去爬一座山?或许每一位登山者,都愿意为自己的梦想付出很多,金钱只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部分。公认最伟大的登山家之一乔治·马洛里,曾在被记者追问为什么要登山时留下一句名言,“因为山在那里。”他最终也丧身于珠峰,留下了一具最古老的尸骸。
此次引发热议的珠峰救人事件,个中曲直终究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但放弃登顶转而救人的选择,也让我们看到了挑战极限之外的另一种人性光辉。最新报道称,获救的刘女士已到长沙当面感谢两位施救者。善良不应被辜负,希望这件事能有完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