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干了一件大事,之前就发了一篇文章分析我的房子的商业贷款利息之高。我的是上浮30,作为首套新房上浮30明显被坑了,因为第一次买房不懂里面的套路,开发商通常都会与银行合作,但是合作的银行可能记利率会偏高,因为是开发商指定的银行,我也没多想,就贷了19万,30年,算下来利息在6.37的样子。
尤其现在楼市被调控的这么严格,那些涉及房地产项目的信托,无论给多高的收益也千万不要再碰了。虽然信托暴雷的概率要比P2P要小的多,但他杀伤力却极强,因为起购门槛高,即便有10%的概率收不回来,你也是无法承受的。资产质量肯定不如债券。否则有5%的钱不借,为啥要借8%的钱?肯定是一些企业既做不了贷款,也发不了债的才会通过信托融资,承担高成本。不少产品给出这么高的收益,背后一定是存在风险的。
老师在粉丝群中其实已经多次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目前尽量不要再买任何信托产品,就跟当年不让大家碰P2P一样。所谓信托产品,一般就是由信托公司发行的固定期限并且参考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信托产品还能不能买?未来随着利率逐渐下行,其实已经没有那么多的高固收项目了,想要获得这个收益,必然就要承担对应的风险。务必要问问他背后到底投了啥。说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提醒大家,遇到高固收产品,不要被收益所勾引。
那么这个游戏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一旦有公司出现问题,监管觉得不对劲了,开始收缩不让扩张规模了,那么后续资金必然也就跟不上了,出问题这就是在所难免的事。所以当时很多p2p公司,其实都在用资金池做遮掩,就像我们昨天讲的麦道夫故事一样,用后面人的本金还前面人的利息,玩着借新还旧的游戏。那么试问,哪个企业能借的起这么贵的钱呢?所以他的融资成本怎么也得20%以上了。
这个东西它承诺给你年化12%的收益,那他自己还得有运营成本吧,假设是5%,再加上广告宣传成本3%。其实大家仔细想一下,就能明白这里面的道理。但是如果站在当时,p2p的风险真的有那么难鉴别吗?如今P2P几乎全军覆没,让不少投资者血本无归,损失惨重。但是搞金融的人都知道,这些根本就不是什么无风险收益,其实这种高固收产品的风险反而要比股市大的多。
因为人性的本能就是喜欢确定性的东西,讨厌不确定的东西,只要有人宣传保本保收益大家就会很认同。为什么当时大家都喜欢买这类产品?所谓高固收产品,说白了就是承诺给你一个固定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比如当年的p2p,基本都是承诺10%以上的收益率,今天我们继续来说一说现在这些高固收理财,信托产品还能买么?好好学习,不贪心!今天终于明白为什么以前信贷公司满大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