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说
从零到一,正直智慧;
一到一百,豁达精微。
姜枫渔是我的中学同学,大学毕业后到深圳创业,一直从事进出口贸易,这么多年打拼下来,公司的体量很大。前几天他回家看望生病的母亲,顺道来找我聊聊天。
一见面,简单沟通了老人的身体情况之后,他就大发感慨:“不瞒你说,哥们儿。现在业务很难,但比业务更难的是管人用人。我手头上就有一个头疼事儿。”
“什么情况?”我问他。
“我的业务三部是做生鲜产品的,主要经营澳洲、南美洲的牛羊肉进口。但原来的业务总监辞职移民离开公司了,现在有两个人选:
小陈,三部原来的副总监,31岁,优点是胆子大,路子野,业务精熟,进了我公司后从业务员做起,一路升到副总监;缺点是文化底子薄,高中毕业就到深圳打工,现在做个PPT还经常出现错别字,不善于总结,我担心他继续向上的后劲儿不足。
小付,两年前刚来公司,985名校毕业的金融专业研究生,28岁,看问题很犀利,各种文案都不在话下,口才也好,有大局观。缺点是一直跟着我做董秘,没有独立带过团队。他俩到底选谁做总监,我一直在犹豫。”
“你还记得吗,高二那年春节我去你家拜年,叔叔闲聊时说起你名字的含义吧?”我笑着问老姜。
“老伙计,你打什么岔?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什么意思?”姜枫渔错愕地问道。
“哈哈哈哈,叔叔说,你的名字是从‘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中化出来的,对不对?”我继续我的话题。
“没错啊!不是哥们儿,这和咱们的话题有什么关系呢?”他还是十分不解。
“关系大了!你是一个文化人,要从文化的高度来理解你的公司管理。先不着急回答你的问题,我给你讲一句话、一个人,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我加重了语气。
“行嘞,洗耳恭听。但愿别让我对愁眠哈!”老姜哈哈笑道。
《论语》中记载: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这句话翻译为:
孔子说:“早期跟随我学习的,都是地位低下、朴实无华的乡野之人;后期跟随我学习的,都是地位高贵、彬彬有礼的君子。如果让我来用人,我就用那些早期跟着我的朴实无华的人。”
这是孔子在向徒弟们讲授自己的选才之道。
孔子创业初期一穷二白,人微言轻。这个时候跑来跟着他学习的,都是家世普通的平民子弟;到了孔子名满天下之时,来拜师的都是达官显贵的子弟。
但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我要用人,就用那些早期进入师门的平民子弟。
这是为什么呢?富二代们不是拥有更好的教育水平和更多的社会资源吗?
这里面包含着孔子对于人才能力结构的深刻思考。
出生于普通家庭、又在社会上经受过吊打的平民子弟,一般具备这样几个特点:
一、了解社会;二、进取心强;三、能力全面。
因为家庭普通,这些子弟们需要早早出来工作,使得他们对社会的了解非常全面,也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因为身处底层,他们改变命运的愿望非常强烈,在做事情时就有很强的动力;因为谋生的需要,这些孩子们从事的行业比较多,因此其技能就比较全面。而这些要素使得他们成为了全能型选手,这对那些“富二代型”的专业选手有着压倒性的竞争力。
所以尽管这些“野人”们可能不会华丽的辞藻,做PPT也不如“君子”们做得酷炫,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远远超过后者。“野人”擅长“从0到1”,“君子”擅长“1到100”。而孔子认为:“从0到1”的能力比“1到100”的能力重要得多。
这,就是孔子的人才能力评价标准!
讲到这里,老姜恍然大悟:“我懂了!如果公司处于创业期,就要用搭台型人才;如果公司处于发展期,就要用唱戏型人才。哥们儿,你觉得我的公司处于什么时期呢?”
“别急!我给你讲一个你们姜姓老祖宗的故事。”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或望,字子牙,商末周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西周开国元勋。他曾经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君主,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是齐国的开创者。
姜子牙在商纣王时期,郁郁不得志。他年轻时为了生计,曾经在朝歌做过屠夫,在孟津卖过小吃,给贵族做过家臣——这就是典型的孔子所说的“野人”。长期的底层磨炼,给了姜子牙洞察世事人心的绝佳机会,也培养了他能够看透事物本质、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全面才能。
一直抱有雄心壮志的姜子牙在渭水河畔碰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后,两人相见恨晚,推翻商朝的“星星之火”随之点燃。
而后,他协助文王制定国家战略、剪除商朝羽翼,协助武王打赢牧野之战推翻商朝,协助周公平息“管蔡之乱”并建立大周的礼乐制度,亲赴齐地开宗立柜建立齐国……姜子牙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中华民族的大突破、大整合、大进步做出了巨大而独特的贡献。
我们来看姜子牙的几个精彩案例:
一、碎龟弃草,中流砥柱
周武王经过精心准备,于公元前1046年1月誓师起兵。但大军出发之前,天象不利,狂风暴雨大作。武王依据惯例做了一次占卜,结果无论是龟甲的裂纹还是蓍草的断纹,都显示这次出征大不吉。
这下武王和诸侯们、将领们都很犹豫。关键时刻姜子牙赶到,厉声对武王说:“枯骨死草,岂知吉凶?现在大军已经集结,箭在弦上,势在必发。如果犹豫不决,祸不旋踵!”
这一句话振聋发聩,武王秒懂:我命由我不由天!如果集结军队又散去,不仅人心尽失,且消息传到帝辛(纣王)那里,平叛军队立刻就会到来。到时候诸侯军队被各个击破,灭商大业必将付之东流!
武王决心遂定。
灭商大军于是按计划疾速出发,这才有了牧野之战的伟大胜利!
这一决策,充分显示了姜子牙把握时机、敢于拍板的魄力!
二、雷霆手段,菩萨心肠
一战灭商之后,姜子牙协助武王和周公开创礼乐制度,对殷商旧贵族采取宽大怀柔的安抚政策,将他们全部迁到商地(今商丘),仍然给予良好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不屠杀前朝勋贵——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充分表明了大周王朝的“三驾马车”(武王姬发、周公姬旦、丞相姜子牙)的博大胸怀,为大周的宽容文化做了一个良好的奠基。
但姜子牙并不是一味怀柔,作为一个崭新王朝的开创者,他更有杀伐决断的一面。
姜子牙受封齐地后,宵衣旰食,勤政为民。在政治文化上“简其礼,因其俗”,允许齐地不采纳周朝的复杂的礼仪,因地制宜;在经济上“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并不拘泥僵化地推行陕西、河南等地的农业经济,而是鼓励多业并举,很快就把齐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的东方诸侯大国。
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齐国有个名气很大的学者叫华士,从周代商以后,就四处表明立场,坚决反对周朝。姜子牙到达营丘(齐国都城,今临淄)后,多次召见华士前来做官,都被华士拒绝。于是姜子牙下令把华士逮捕处决了。
周公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吃惊,这与大周以德治国的理念不符啊!于是,亲自来到齐国询问此事。
姜子牙对周公说:“杀掉华士是必须的。一个有才能的人,发誓不与周合作。如果我们听之任之,民间就会群起效仿,舆论汹汹,这对天下初定的周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反叛此起彼伏,那又会死多少人?一人之祸,好过一国之祸!任何灾祸都要消灭在萌芽之中,才是高明的治国之道,才是真正的德。”
周公听后,转变了态度,认同了姜子牙的做法。
姜子牙虽然除掉了一个名士,但维护了天子权威和国家律法的严肃性,使得各地迅速安定下来,无疑是非常富有战略眼光的做法,可谓是除一人而安天下。
故事讲到这里,老姜又一拍大腿:“哥们,我明白这里的玄机了:姜子牙的底层逻辑是:治理大于管理。先明确大周这个公司的权力结构和重大战略,而后再实施文化管理、人才管理和业务管理。”
“一语中的!姜子牙本人就是‘从0到1’的搭台型人才,是可以杀伐决断、雷厉风行的‘野人’,是从政治、军事到文化、经济的全能型选手,虽然他在齐国的工作总结报告写得很一般,但却在开创大周的全新局面上交了一份满分的答卷!”我启发老姜道!
“我们老姜家族确实很辉煌啊!不过我听来听去,怎么还是在给你们老姬家在打工呢?”老姜笑哈哈地说。
“哈哈哈哈,不是打工,而是股东!现在你的公司,应该属于二次创业期,你知道该用谁做总监了吗?”我问他。
“明白!小陈做总监!他是开拓创新型人才,而且是多面手,这样的人能打开局面!不过我会调小付去做他的助手,这样小付能跟着小陈学习,弥补自身的‘野性不足’。两三年以后,等公司发展平稳了,小付也顺理成章是梯队人员了。”老姜信心百倍地说。
“齐活儿!3000年前姜姓服务于姬姓,今天俺老姬服务于你老姜,天道循环啊!哈哈!”空气中充满了快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