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无疑是最血腥的,震天撼地,其实,还有一种不起眼的对抗:抗疫战争,即人类与疫病之间的生死搏斗。瘟疫,也叫瘟神,是大杀器,人类社会的伴生物,带来了无尽苦难。
从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到近代的西班牙大流感,直到今天还在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些瘟疫比枪炮还厉害,悄然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地理版图,以及人类的日常生活。我们拿明末大鼠疫,来做个例子。
明朝崇祯年间,鼠疫杆菌疫病始发于山西,进而扩大到整个华北,从1633年爆发,至1644年结束,前后持续了12年之久,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历史课本一直写着李自成灭亡了明朝,又败给了大清,其实,这次鼠疫才是压垮明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据史料记载,明末经历了一次罕见的小冰河气候,当时的年平均气温都比今天低很多,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不光北方,就连江苏、福建、广东都狂降暴雪。黄河出现断流,长江则出现了结冰的罕见景象。
伴之而来的是农业生产的停滞,大旱直接导致了农作物绝收,农民为了活命,只能逃荒要饭,流民就此而来。同时,老鼠也无法生存,为了活命,成群结队的四处流窜,出现了老鼠们头尾相衔过河渡江的恐怖场景。
它们在夜间,偷偷靠近人类,寻找一点残羹冷炙,以苟延残喘。在山西,某夜,一只老鼠身上携带鼠疫杆菌的一个小跳蚤,在一个睡熟的流民身上,咬下了致命的一口,灾祸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