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古往今来,战争诗一直是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在诗歌的发展高峰期唐朝,一度出现了岑参、高适、李益等一大批边塞诗人,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军旅战争题材诗歌。通过这些流光溢彩的诗篇,后人得以窥探到千百年前的军人们慷慨悲歌的豪情热血。
不过,众多的战争题材诗歌中,也并非都是从歌颂赞美角度出发。有的作者就能独辟蹊径,从人道思想和反战角度出发,通过揭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祸,来达到抨击战争、息兵止戈的目的。晚唐诗人曹松,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的一句成为传诵千年的经典名句。曹松一生经历坎坷,他生活在唐朝最后的几十年,他的生命几乎与唐朝同时终结,亲身经历了唐朝末年的连年战乱,对于战争之苦有着感同身受的体验。他的一句诗,成了古代武将最不想看到的一句诗。
如果不是曹松的这首诗,后世连有他这么个人未必知道。曹松耕读之余,经常靠写诗来排遣郁闷,抒发感情。《全唐诗》中收录他的诗作一共一百四十六首。曹松的诗才不算出众,绝大部分作品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寂寞无闻,一百四十六首诗知名度都不高。但其中有一句诗却意外地火了,传遍天下,广为人知。这就是《己亥岁》中的一句:“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最后一句,普通人几乎人人知道,人人听过。但曹松其他的诗知名度可就惨多了。普通人甚至连能背全这首诗的都不多。
需要澄清一点的是,很多文章都说这首诗是描写安史之乱的,与史实不符。诗人自注此诗写于唐僖宗广明元年,离安史之乱已经将近一百三十余年。且安史之乱从未涉及江南,何来“泽国”一说。而唐僖宗在位期间,唐朝已经完全陷入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的局面,战火遍及大江南北,所以才有“泽国江山入战图”之说。
这句诗让古代武将尴尬不已。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有着本质区别,现代战争比拼的是综合实力,科技水平、经济实力、高技术兵器和发达的信息化技术的运用,都已上升成为至关重要的关键因素,人道主义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与认同,参战人员数量和伤亡比之古代天差地远。而在冷兵器时代,主要作战模式是靠士卒一刀一枪在战场上对面厮杀,每一次战斗都伤亡惨重。再厉害的武将,每一次军功的获得,每一场战役的胜利,都要靠成千上万普通士卒的生命来换取。无论你是五虎上将还是隋唐十八好汉,概莫能外。这一句诗足以让千古名将低头无语,无可辩驳。
因为这句诗占据人道思想的道德制高点,凸显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与摧残,让古代武将们陷入道德困境,莫名有了一种无法摆脱的负罪感,更为微妙的是,细细品味这句诗,某种程度上客观强调了普通士卒对赢得战争胜负的不可替代性,无形中相对淡化了武将的作用,让古代武将们尴尬不已。再厉害、功劳再大的武将,用这句诗来衡量一下,都会黯然失色。所以古代武将才不想看到这首诗。这不是曹松为人偏激,诗人亲身经历了唐末战乱给天下百姓带来的深重灾祸,眼看万千军民沦为军阀争霸的牺牲品,对这种非正义战争深受其害,悲从中来,有感而发,写成这首诗。这首诗中的“一将功成万骨枯”,被视为历代诗歌反战题材的代表性名句,从问世以来千百年传诵不衰,几乎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曹松也得以名传后世,足慰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