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携手 让1+1>2
小小是一名高一学生,成绩中等,各门学科成绩差异不大,因在选科问题上和父母发生冲突,于是来找我咨询。
小小吐槽:“我喜欢阅读,喜欢历史,我的历史成绩比物理成绩好,并且我不喜欢物理老师,我觉得只有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才更有学习动力,将来工作才会称心,父母口口声声说对我好,难道不是应该尊重我的想法吗?”
小小妈妈说:“我和他爸爸都是医生,如果他学医,在他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们还能够提供一点支持和指导,他的‘物化生’也不差,所以我们建议他选‘物化生’,专业选择面广,更容易就业,我们都是为了他好,他长大就知道了。”
听完小小和他妈妈的诉说后,我开始梳理他们冲突的根源。通常来说,在四川“3+1+2”高考模式下,选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三年后可以就读哪些专业和学校,大学、专业的选择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一步,所以做好选科,是合理进行生涯规划、提升学习动力、明确学习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选科之际,小小的问题不是个案,这是不少同学都会遇到的问题,出现矛盾、纠结、紧张、焦虑、烦躁、愤怒等消极情绪。在与父母产生较大的分歧后,有的同学选择“躺平”,放弃沟通,说以后我的路走“烂”了都赖父母;有的同学则关闭房门拒绝交流,对抗到底,自己悄悄完成选科等。那么在选科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聚力,让自己和父母齐心协力,汇集有效资源和力量,让1+1>2呢?
全面深入认识自我
要想做一个相对合理且可行的选择,首先需要通过系统化决策,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和父母一起去探索自己的兴趣、擅长的领域、性格、职业价值观等。
坦诚沟通全面认识自我。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在高中阶段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期,要全面了解自己,不能单凭个人的主观印象,还要在与他人的相互联系中,客观地认识自己。那么如何认识自己呢?我们可以“吾日三省吾身”,坚持每天对当天学习的态度、习惯、方法等进行反思,通过内省来了解自己的学科兴趣、自身学科优势、自身专业倾向等。还可以“以人为镜明得失”,学会分析尤其是父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来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当然,对于高中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通过学科学习情况来认识自己。结合学科成绩、排名来了解自己的语言、记忆、数理逻辑、观察、系统思维等能力。比如小小谈到自己的历史成绩比物理成绩好,但不能简单地认为自己的历史就比物理有优势,还要看这两门学科在所在地区的排名。排名越靠前,优势才越明显。
借助家庭资源认识职业。在父母的支持下到意向职业的工作场景参观或体验,或者请父母邀请亲戚或朋友分享职业经验,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情况,包括工作时间、需要的工作能力、工作地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烦恼和应对措施等,了解后再做出学科选择。案例中小小的父母都是医生,他可在父母的指导下,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到医院工作环境去参观和体验,探索一下自己对医生这个职业的兴趣和潜能,进一步分析自己的学科选择。
客观看待父母建议
对于大多数高中同学来说,父母的人生阅历其实是比我们丰富的,眼界也比我们开阔,所以有时借助父母的经验和力量来了解外部环境或世界,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和父母一起了解选科政策。新高考会根据专业或者学科培养方向,要求学生学习相关科目,可以和父母一起把当年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进行研读,参考《招生考试报》等专业报刊,了解相关专业对高中学科的要求,如多数“理工农医”类专业均要求中学阶段必选物理、化学两门科目;法学、思政类、军警类专业需要必选政治。此外,部分高校还对经济类、金融类、心理学类、管理学类等专业提出了选考物理的要求,对文物保护技术等专业提出了选考化学的要求。所以和父母一起研读招生政策获取第一手报考信息,借助父母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可能会更有利于合理选科。
平衡自己的兴趣与父母的期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有丰富的阅历。选科时,我们需要和父母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平衡自己的兴趣与父母的期望。首先,我们要把自己的学科兴趣、职业梦想、特长等给父母作一个充分的介绍;其次,我们可以通过父母了解相关职业的性质、工作模式和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等,结合自己的性格、能力和兴趣与他们讨论与相关职业的匹配度,再结合职业的需要来进行选科;再次,我们可以向父母咨询双方的家族可以在职业信息、技术、资源、经济等方面给自己提供有效支持,明确家庭期望和自己的发展方向,根据职业需要反推自己的学科选择;最后,要用坦诚、真实、平和的表达方式与父母进行沟通,明白对方的期望和关注点,理解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深入的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大学的专业在不断调整,就业市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也要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思考良多做出决定后,保持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学习的过程中找方法,全力以赴提升自我,那么你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
来源:招生考试 作者:熊国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