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诸葛亮的文章 , 欢迎阅读哦~
隆中对的战略决策是没有错的 , 特别是前期错 , 在中后期没有根据局势的改变而改变取荆州这个战略意图就已经错失了先机 , 荆州在刘备集团打完汉中之战前后 , 基本上已经没有太大的战略价值 , 反而是诸葛亮后期第一次出祁山的战略意图更加符合汉中之战前后 , 夺取天下的战略方针 。汉中之战已经打到了男战女运 , 而称汉中王之后 , 更大的错误 , 就在于关羽北伐襄樊 。如果集中优势兵力 , 将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的作战方案提前到这个时候进行 , 也就是将关羽的北伐襄樊改变为出祁山占据陇右 , 才更加符合隆中对的国策 。
文章图片
【诸葛亮的隆中对有没有太大的战略价值?】庞统和法正虽然没有明确的表示要放弃荆州 , 但是还是主张过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荆州问题上 。也怪庞统法正死的早 。刘备鼎盛时期的军力应该比诸葛丞相一次北伐的局面好 , 曹操又是在汉中刚败 , 而诸葛亮在刘备败家夷陵之后 , 种了几年田平叛南中 , 然后传授南中牛耕技术和采桑耕织技术 。说明当时南中这块地区还是很落后的 , 还不如放弃荆州 , 让东吴和曹魏两家去争夺 。主力屯田益州 , 开发雍州和凉州 , 隆中对的问题出在跨有荆益这句上面了 , 荆州是四战之地 , 不是根基之地 。
统一天下正确的策略应该是走秦、汉、隋、唐的路线 , 夺下益州之后 , 舍弃荆州 , 逐步把荆州让给东吴 , 令其和曹操互相牵制 , 然后全力拿下关中 。坐拥益州关中以后 , 向西向北打野发育 , 东边南边守住潼关和武关 , 时不时的出关去搞搞事情;等到曹操孙权打到一定程度了 , 兵分三路 , 北边出萧关东进并州 , 南边出武关攻南阳 , 中间出潼关攻洛阳 , 拿下河东和洛阳天下基本上就稳了 。总之一句话 , 以关中和益州作为基本盘 , 只要自身内部不出问题 , 就能问鼎中原 。
文章图片
不管是较短的时间统一天下还是长期的分裂后最终胜出 , 后者是秦和隋 , 前者是汉和唐 。隆中对要改的 , 只可能是刘备的想法 , 让刘备放弃强攻天下 , 夺下益州之后 , 继续割荆州吊着孙权 , 让孙权没机会夺下荆州 , 之后再等孙曹相争时出兵北上 , 时刻让孙权觉得他最大的威胁是曹操 , 而非自己 , 才能保住自己的安全和后方的稳定 。诸葛亮的谋划是站在曹操南下前的角度 , 最关键的是要形成稳定的割据态势 , 未能如愿的原因也是这个 , 一在于赤壁之战后淮河-襄阳-汉中的南方割据防线没有形成 , 二在于南方割据势力内部也是各怀鬼胎 , 孙权不可能允许荆州出现不安定因素 。
历史也证明了 , 之后南朝期间多次发生荆州军阀挥师东下恫吓王都 , 而刘备本身也确实不是信得过的对象 , 对孙权的威胁也看得出 。在双方不能推心置腹的前提下 , 作为自保之计 , 孙权夺取荆州倒也无可厚非 。回头再说隆中对 , 或许毛文龙的讲法是有他的道理 , 如果蜀汉放弃荆州 , 则孙刘联盟绝对稳固 。在曹操地盘休养生息不足的时候 , 孙权出荆州或者攻合肥 , 蜀汉集中兵力取陇右再图关中 , 就可以形成北周或者秦国的稳定割据范围 , 而历史也多次证明 , 这种割据范围是对中原最有威胁的割据 。问题还是出在执行上 , 刘备这边一直没有贯彻孙刘联盟 。
打汉中之前 , 刘备割了荆南两郡给孙权 , 以为孙权就满足了 。特别是拿下汉中之后刘备集团有些飘了 , 刘备自称汉中王有和孙权打招呼吗?你们一个是魏王一个是汉中王了 , 那我孙权是啥?你们都没把我孙权放在眼里呀 。后来关羽骂孙权 , 是狗这个联盟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 。紧接着关羽打襄樊也没和孙权商量 , 这是对待盟友的态度吗?好歹你知会一声 , 我打襄樊 , 你打合肥 , 大家配合瓜分曹魏的地盘 。所以孙权才会背刺 。这个方案出炉时无疑是正确的 , 但是后来情况变了 , 相应的应该修改战略 , 换执行方法 , 为什么说毛文龙是伟大的战略家 , 他应该是 , 第一 , 看到了割据巴蜀秦川的机会和利好 , 第二 , 认识到了荆州在刘备入蜀后的客观尴尬地位 , 第三 , 必然想到了秦灭六国和北周吞北齐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