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静山|中国针灸四大家之冠彭静山】彭静山(中国针灸四大家之冠彭静山)
“我认为做一个医生,必须每天治病,每天读书 。治病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治病,两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这是我的经验 。”
文章图片
这是老中医彭静山先生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写下的一句话,他自幼学医,一生都在钻研医术,他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医学家,对中医学和针灸学造诣很深,特别是他发明创造了眼针疗法,饮誉中外,被誉为近代中国针灸四大家之冠 。回望彭静山的一生,依稀可以看到中医事业发展的隐隐脉络 。
纸上谈兵的启蒙
彭静山生于1909年,原名寿龄,是开原县老城镇人 。上世纪20年代,15岁的彭静山失去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全靠叔父照应 。第二年,在叔父的东拼西凑下,彭静山凑足了念书学医的学费,投入了一家名叫“兴仁医学社”的书馆 。
这家书馆的主人叫刘景川,也是彭静山医学之路的启蒙老师 。这位刘景川先生满腹经纶,能作诗善灯谜,下笔千言文不加点,只可惜屡试不第,不得已设馆教学 。对当时的开原小县而言,刘先生已经是学问上的翘楚,因此虽然不第却也是名流,因刘先生的父亲、兄长都是医生,所以他也研究医学,这才创办“兴仁医学社”,收徒二十四名,一半读书,一半学医,每年学费二十五枚银圆 。
彭静山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学医生涯:讲书,念书,背书,写字,五更上学,半夜放学,除按时回家吃饭以外没有运动时间 。两年下来他读了《内经》、《伤寒》、《金匮》、《本经》等医书,并且学会了写文言的医学论文,理法方药,无所不备 。
就在读医书的第二年,开原开始考试中医,彭静山和几个同学去应考,原本只是凭着会的一点医书去见世面罢了,没想到遇到了平时练过的题目,六个同学居然全部通过了考试 。不过官方考虑到几人并没有行医的经验,于是决定仅仅大加表扬,但暂不发给行医执照 。
尽管如此,鼓励已经足以让彭静山跃跃欲试,他希望跟老师再多学点东西好开始治病的实践,没想到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彭静山的人生轨迹 。
“有一天师娘(我们对老师夫人的称呼)抱着有病的孙女,请老师看病,我们破天荒第一次遇见这样的好机会 。同学们停下读书,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怎样看病 。老师看了半天,一句话也不说 。师娘急了,问:‘她到底是什么病?’老师也急了,紧张而又难为情地说:‘我不知道她是什么病 。’这时全体同学都愣了,互相用眼睛示意,原来老师不会看病!我想,我们念医书是为了将来当医生,老师不会看病,不论他讲得怎么好,文章做得怎么高,将来和他一样,也只能去教医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