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送别歌》?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
求李叔同的送别曲?字字玑珠,不容更改——评李叔同的《送别曲》许自强【摘要】:正古典诗词贵于“少而精”,少则简洁明快,精能包容含蓄,以一当十 。对于谱曲的歌词而言,少而精还有两项独特功能:一是易听易记, 再是可以给音乐留下旋律回荡的空间 。当前许多流行歌词散文化的语言冗长繁琐, 像连珠炮似的轰击不休,既听不清,更记不住 。因此,在歌词创作中汲取古典诗词“少而精”的传统大有必要 。现代歌词中李叔同的《送别曲》可算是“少而精”的
【关键词】: 李叔同 音乐 独特功能 古典诗词 现代歌词 歌词创作 更改 少而精 易记 古道
【分类号】:J614.9
【正文快照】:
古典诗词贵于“少而 精”,少则简洁明快,精能包 容含蓄,以一当十 。对于谱曲 的歌词而言,少而精还有两 项独特功能:一是易听易记,再是可以给音乐留下旋律回 荡的空间 。当前许多流行歌 词散文化的语言冗长繁琐,像连珠炮似的轰击不休,既 听不清,更记不住 。因此,在 歌
李叔同《送别》是首词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虽然李叔同词曲兼擅,但传记作者陈星先生却考证出此曲并非词人的自度曲,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歌词也参考了一首日本歌曲——也有论者以为词意浓缩了《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 。然而两首歌曲在美国和日本可能早已湮灭于历史的大海,但这首借鸡生蛋的歌曲却在中国获得了长久以至永远的生命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如此凄迷阴柔、词浅意深但哀而不伤的词句,配以相当中国化的舒缓旋律,就很难不成为中国的名曲——尤其是在新旧交替、道术灭裂的二十世纪 。这首歌已经成了新的“阳关三叠”,“四千余年古国古”的二十世纪中国人,已经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 。”
李叔同送别歌词赏析晚风拂柳笛声残——李叔同《送别》赏读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 李明隆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 。“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 。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 。李叔同(1880-1942),法号弘一 。他多才多艺,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 。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华横溢的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和戏剧活动家 。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 。他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大师 。《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所作 。
李叔同的《送别歌》?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