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起和赵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 , 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
公元前260年 , 秦赵两国所引发的长平之战相信很多都不会陌生 , 这场战役是先秦时期乃至中国古时候史上最大的一场战役 , 两军参战人数达一百五十多万之多 , 光是赵军失败后被活埋的人数就达数十万 , 可想而知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和规模 。《孟子●离娄》中曾这样描述:“争地以战 , 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 杀人盈城 。”可见这场战争的残酷并不是空穴来风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局面似乎也在意料之中 , 秦国不仅总体力量要强于赵国 , 双方的战略部署也有着巨大的差别 , 此外秦国的白起军事才能非常高超 , 相比之下赵括只会“纸上谈兵” , 这样的对比下 , 赵军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
文章图片
长平之战
我们不妨假设 , 假如白起和赵括互换东家 , 让军事才能高超的白起带领实力较弱的秦军 , 而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带领实力雄厚的秦军 , 那么战争的结果会不会有所改变呢?在此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秦赵两国各个领域的实力 。
文章图片
白起
首先是军事实力 , 秦国“虎贲之士百余万 , 车千乘 , 骑万匹” 。而且秦国在地理位置上靠近西北 , 民风剽悍爱斗 , 马匹健硕 , 被人们称为“虎狼之师” , 在过往的战斗中 , 秦军所向披靡 , 让敌人闻风丧胆 。而赵国“带甲之士数十万 , 车千乘 , 骑万匹” , 赵国士兵虽然没有秦国那般勇猛 , 但是赵国建兵早 , 经验丰富 , 骑兵是优势 。这样对比下 , 秦赵两国的军事实力难分伯仲 。
其次是经济实力 , 秦国在经历商鞅变法后 , 不管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秦国国强民富 , 而且交通水利发达 , 农田广袤 , 物资丰富 , 而且在地理位置上 , 秦国西靠胡宛 , 南近巴蜀 , 东临潼关 , 这样的先天性优势让秦国在经济发展上让其他各国难以望其项背 。而赵国 , 农业资源薄弱 , 后国内又发生沙丘政变、赵国内乱 , 使得经济发展一度滞后 , 而且赵国农商并重 , 使得国内的战略储备不足 , 故而如果长期战乱是根本吃不消的 。所经济实力秦国要更高一筹 。
最后是战略部署 , 赵国的廉颇采用消极防御的策略 , 这个战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是比较有利的 , 面对秦军强大的进攻优势 , 根据险要关口的地形来布置防线也不是不可取 , 但是秦军强大的经济后盾面前 , 这样的战略就不是长远之计了 。而且 , 赵国不与周围交好 , 不懂团结魏、楚两国 。最后赵王听信谗言 , 弃廉颇用赵括 , 赵括军事能力不够 , 造成赵军误中秦军诱敌深入的计策 , 最后惨败 。而秦国白起本来就是个军事天才 , 用兵如神 , 得到秦王的重用 。相比较之下 , 赵国在战略上是毫无还手之力的 。
文章图片
长平之战遗址
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之下 , 让白起和赵括互换会发生什么呢?小编认为赢的依然是秦军 。我们先了解一下白起其人 , 白起是中国战国时代的军事家、秦国名将 , 更是兵家的代表人物 , 他还指挥过很多场战役 , 大大小小七十多场从无败绩 , 他善于分析敌我形势 , 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 对敌人发起毁灭性的进攻 。而赵括是赵奢之子 , 他自小熟读兵书 , 自认为对天下的军事谋略了然于胸 , 但是他缺乏实战的经验 , 明面上赵括和白起是无法相比的 , 堪称以卵击石 。但是秦国毕竟实力强大底子厚 , 《战国策·齐策二》载:“秦攻赵长平 , 赵无以食 , 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可见战略相持之下 , 赵国根本无法维系数十万士兵的消耗 , 也就是说 , 秦军哪怕不攻 , 赵国也撑不了多久 。此外 ,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秦、赵两国的国君 , 秦王选贤举能 , 懂得用人才 , 而反观赵国 , 从听信秦国间谍的片面之词就盲目使用没有经验的赵括 , 假如两人相换 , 赵括这样的货色未必会得到秦王的重用 , 而白起虽然高超 , 但是主子不会用人 , 还急于求成 , 最主要的是赵国先天条件就不够 , 白起就算再厉害也是有心无力了 。所以小编觉得 , 这样的情况发生的话 , 秦军还是会获胜的 , 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从历史可以看出 , 一场战役的背后 , 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体现 , 战略布局的妥当与否也时刻影响着战局的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