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4月建校,时为大连大学工学院;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1960年成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86年设研究生院;1988年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1996年~2000年实施“九五”“211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共建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2003年,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重点共建大连理工大学,实施“985工程”一期建设;2003年~2005年实施“十五”“211工程”建设;2003年12月被中央确定为中管干部学校;2004年实施“985工程”二期建设。
学校现有教职工3109人,其中专任教师1513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名,讲座教授1名,陈嘉庚技术科学奖获得者2名,何梁何利奖获得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4名,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获得者4名,全国高等学校百名教学名师获得者1人,博士生导师296名,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教授101名,教授408名,副教授822名。
2004年9月,学校各类在校学生达到40300多人,其中研究生14200余人(全日制博士生2438人,全日制硕士生5607人,学位教育4328人,进修班学生1853人),全日制本科生16500余人,二级独立学院(城市学院)全日制本科生23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3300余人,继续教育学院学生3600余人,外国留学生280人。
学校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中心,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已形成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18个学院,38个系部。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力学、应用化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计算数学、等离子体物理、水工结构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管理科学与工程),10个“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4个硕士点、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含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四个专业学位授予权。有51个本科专业,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学校科研工作具有较强实力,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与特种加工实验室),2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4个国家培训中心(中美合办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大连经理学院、中国微电子技术应用开发培训中心、国家CAD应用培训网络—东北CAD培训中心、大连ITU互联网培训中心),4个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模塑制品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精细化工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先进装备设计与CAE软件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电子政务工程研究中心),13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47个独立的研究中心、研究院(室),62个研究所。1978年以来,有930多项科研成果获奖,仅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科研、发明奖12项,省部级以上77项。
学校占地2356亩(1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4.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15万余册,各类电子期刊1.7万余种,各类数据库41种。体育馆面积1.7万平方米,由中心比赛馆、游泳馆等组成。
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现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127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聘请名誉教授、客座教授、顾问教授192余人。
2004年10月,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学校以管理严格、学风良好著称。“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学在大工”的赞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师生努力拼搏。建校56年来,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各类人才,他们当中有国家及省市领导、两院院士、知名企业家、工程专家等。
大连理工大学毕业生受到社会普遍欢迎,2004届毕业生读研究生及二学位和留学学生占总数的40,到省会和计划单列市就业学生达80以上。
目前,学校正以“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为龙头,抓住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性机遇,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创新促发展,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把大连理工大学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高校基本信息
学校名称:大连理工大学
高校代码:10141
所在省市:辽宁
学校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联系电话:0411-4708590 4708596
学校传真:0411-82171569
学校网址:http://www.dlut.edu.cn
上一篇::稗官野史 稗官野史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