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之家:《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000字
银幕上,1900扯下刚刚录制好的唱片,对老板说:“我和我的音乐不容分隔”,然后扬长而去。这一刻,我也对自己说:你应该写点什么——为1900,和他的音乐。
如果说电影是白色幕布上演绎的一场梦,那么意大利导演吉赛佩?托纳托雷无疑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一流的造梦大师,以他的“回家三部曲”为例:1989年的《天堂电影院》是一个关于“电影”的梦,2000年《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一个关于“美丽”的梦,而1998年的《海上钢琴师》则是一个关于“音乐”的梦。
1900
1900年,一艘从欧洲开往美国的豪华巨轮“维多利亚号”结束了航程。黑人火炉工丹尼本想在舞厅的垃圾中寻得一点值钱的东西,没想到却在钢琴上找到一个被遗弃的婴儿。没有只言片语的说明,没有姓名,没有出生日期……善良的丹尼和工友们收留了婴儿,并且给他取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1900。这甚至算不上真正的名字,只是来自于那个年份的记号而已。
从此,1900就在“维多利亚号”巨大的、炽热的、永远摇摆的火炉舱里一点一点成长起来。托纳托雷喜欢孩子的戏,这从《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就可以看出:前者中儿童时期的多多精灵古怪、惹人喜爱,后者更是全部以儿童伦那托的视角呈现成人世界的艰难时世、冷暖人生。但是在《海上钢琴师》里,他没有过多地渲染小1900的可爱和他成长的艰辛,只用了寥寥几个镜头交代父子间的深情,然后就以丹尼的死于非命中止了童年时代的描述。这样安排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在《海上钢琴师》中,“成长主题”并非主要内容,1900的音乐传奇才是表现的重点,所以,托纳托雷要把大部分的叙述空间留给1900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