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国首届课堂大赛西北地区决赛的体会
十月的西安虽然阴云密布,秋风料峭,但却无法冷却前来参加此次全国首届小学课堂教学大赛的教师们的热情。在省军区招待所的大厅里,他们用自身精湛的教学艺术,厚实的文学底蕴,合理新颖的教学设计,浑然天成的教学结构以及恰倒好处的教学评价和不可或缺的人文关怀,为我们展示了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使我们在欣赏赞叹的同时,不禁反思:如何能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面对不同的教学主体,把我们的课也打造成一节节精品课,一节节生动丰实而又不乏创造力的课。
此次参赛教师共有十七名,他们主要来自于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西宁市以及乌鲁木齐市。参赛课的内容也比较宽泛,其中写人类两篇,分别是《临死前的严监生》、《胖乎乎的小手》;叙事类五篇分别是《2008.北京》、《老人与海鸥》、《语言的魅力》、《跨越海峡的生命线》、《窃读记》;写景状物类五篇,有《绿色千岛湖》、《一只小鸟》、《长城》、《山中访友》等;科学童话类三篇:《风的足迹》、《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古诗一篇《题西林壁》;习作一篇《特别的自我介绍》。虽然所讲授的内容不一样,课型也不一样;虽然有些课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得不被迫予以中途停止。但却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所呈现的每节课都犹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其所展现的教育机智和执教风范都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其中,我感受颇深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他们的教学口语表达清楚、准确、简练、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非常讲究语言艺术。尤其是来自青海省和新疆自治区的老师,可谓是精斟细酌,字字珠玑,精美的语言伴着或激昂、或低沉、或悲怆、或欢快的感情基调,使人听起来如沐春风。我想:感受着如此优美的语言文字的洗礼,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一种智的启迪,情的诱发,更是一种语言的示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而与我们而言又何尝不是呢﹖
二、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够感受朗读带来的快乐。因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质上是通过语音的艺术变化来演绎情感的变化,既是言语之形的再现,又是言语之神的再造,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而此次参赛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特别注重文章形与神的结合,注重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同构。虽然没有学生参与课堂,但我们似乎也能感受到他们所指导的朗读定会使学生的语言节奏和韵脚随着情思自然地涌流,那琅琅的书声不是机械地朗读,而是学生们朗读文本时精神律动的音符!
例如,在指导朗读《题西林壁》时,教师这样引导;“大自然总是给我们以无限的灵感,无限的遐想,无限的启迪,使我们不得不热爱它、赞美它。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吧!用心用情,你一定会读得有滋有味!”在指导学生认识诗的韵脚后,教师又继续引导;“如果能准确地找出韵脚,区分出前后鼻音,就一定能读得字正腔圆。有了这个小助手,一次定会比一次读得更好,来!让我们再读一遍。”
普希金曾说:“我的语言和着和谐的节奏,和嘹亮的韵脚,随着梦涌流。”当孩子们朗读时也能使语言的节奏和韵脚随着“梦”,随着情思自然地涌流的时候,语言和精神就真的和谐同构了。
愿我们自己的每一节语文课也能产生那样自然的涌流,愿孩子的书声能成为他们精神律动的音符!
三、课堂教学注重以听说读写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起他们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完《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的内容后,教师引导道:“请同学们想一想,临死前的严监生如果还会说话,他会说些什么?怎么说?临死前的严监生如果还会动,他会做些什么?怎么做?请同学们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试着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其语言来刻画这个中国式的葛朗台吧!”
而在教学《老人与海鸥》这课时,教师则这样引导:“假如你就是其中一只曾经倍受老人呵护的海欧,看到老人的遗像你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如果请你为老人的铜像写碑文,你会写些什么?”
如此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提高,而且对感悟文本深化中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教者的独具匠心可见一斑。
四、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重点难点,巧妙点拨。
例如在教学《一只小鸟》时,为了帮助学生解读“啁啾”这个词语教师这样引导:“同学们此时小鸟正在和它的爸爸妈妈说悄悄话呢!老师怎么会知道的呢?因为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告诉了我,快找一找是哪个词语。”学生找到后教师又引导:“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你认为这个词语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而在教学《题西林壁》后两句时,教师先总结性地说道:“庐山很美,但美的各不相同。”然后边依次出示横视庐山、侧看庐山、远望庐山、近观庐山、仰望庐山、俯视庐山的不同画面,边相机问道:“这是庐山的真面目吗?这些美哪些才是庐山的真面目呢?怎么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呢?苏轼游山,望着庐山不断变化的景致又发出了什么感叹呢?”待学生合作探究明诗悟理后教师又画龙点睛道:“是啊!当局者迷,看山如此,读书如此,生活也如此。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细细品味,定能读懂关于庐山的思考。”
五、教学评价对我们而言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学术名词了,但此次参赛教师们或肯定、或鼓励、或赞赏的评价语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你不仅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还找到了作者的表达方式,真好!” ( 《山中访友》 )
“听了你的发言,我就知道你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 《语言的魅力》 )
“你的办法真不错,好的办法总是乐于被大家接受的。” ( 《窃读记》 )
……
谁能否认这样的评价语不会帮助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扶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轻松快乐、满怀信心地徜徉呢?
一节好课,总是能给人以无限的启迪,所谓课已尽而意犹存。此次西安听课也不例外。关注名师,反思自我,我们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很大吗?我觉得未必如此。因为学校也常常组织我们观看名师教学﹑专题讲座,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北小浓郁的学术气氛,课改气息,也锻造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教师。例如马小英老师曾经所授《胖乎乎的小手》一课与此次参赛教师所授同一课相比,我认为各有千秋﹑不相上下,甚至还略胜一筹。如果说没有差距,我觉得也未必如此。因为失之毫厘便可差只千里,无论是从大的教育环境,还是学生的素质,学生所受家庭教育的程度,包括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记得《给教师的建议》中曾提到这样一位老教师,她有三十多年的教龄,在上完一节极其成功的公开课后,当听课老师请教她为这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时,这位老师感慨地说:“我为它准备了一辈子,但最直接的准备只花了十五分钟。”相信此次参赛教师们也定是经过反复推敲、悉心准备,才为我们推出了一桌如此丰盛的教学大餐。而我也相信,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勤于学习、潜心研究、乐于实践、勇于探索,以新的理念塑造课堂的灵魂,用明天的眼光打造今天的教学。那么,即使我们不能成为名师,也定能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称职的语文教师。因为古语告诉我们天道酬勤,因为古训告诫我们“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