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去华西村是1991年5月,当时在乡镇工作,是去苏南考察乡镇企业的。
2006年5月,我又第二次来到“天下第一村”——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十五年后再次到华西村,我是已记不清第一次是从哪个方向进的华西村,但离着老远就看到从绿树和别墅群中矗立起的那座标志性建筑,一座状如宝塔的高层建筑。塔顶上书“中国华西”几个大字,这就是有名的华西金塔。
华西是个很独特的村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不争学大寨的先进,八十年代初它不跟全国搞分田到户,它只认准了中央政策中的一句话:“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结合自身实际,一门心思发展经济,结果它富了,脱颖而出,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
我坐电梯登上17层高的华西金塔。这是一座投资1.2亿元,于1996年建成,集餐饮、娱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多动能综合大楼。站在15层的观光台上,华西全貌尽收眼底,眼前是八座宝塔式高层建筑与成片的、星罗棋布、排列整齐的农民别墅群,稍处处高大的烟囱冒着青眼,一排排标准厂房静卧其间。远处的龙砂山上,绿荫掩映着华西人仿建的天安门、万里长城及“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山后影影绰绰,目力难及,据说是正在建设中的农林科技示范园区。这恰如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描绘的那样“山南钱庄(指工厂),山北粮仓,中间天堂”,整个华西大地就是一座新型城市,很难找到传统意义的农村的痕迹。在这里,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已变成现实,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荡然无存。
华西人的富裕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参观了一家农民别墅,那只是一户中等以上收入家庭,住着三层小楼,大小十几间房子,一辆小轿车。然而,据介绍,老华西村农民家家住的是别墅式洋房,少则450平方米,多则680平方米。全村有600辆轿车,最少的人家一辆,最多的三辆。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最多的人家有1000万资产,最少的也在100万元。华西的孩子读书不要钱,老人年过55岁每人每月可领取300元至1200元不等的养老金,百岁老人还奖励1万元,真正是幼有所教,老有所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不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所憧憬的理想社会么?
吴仁宝有很多名言,什么“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大难化小难,小难变不难。”“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什么叫有权?廉洁才有权;什么叫有威?懂得才有威。”“我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不听群众的话。”“口袋富了不算富,脑袋富了才算富。”“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螯头,一人也只能占一个床位。”等等。吴仁宝正是用这些农民群众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智慧。无怪乎人们称他为理论家、实干家、哲学家,更是语言艺术家。
当然,我悟出了华西人何以要斥资修这座金塔的缘由。古人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说,登高可以使人极目远眺,放眼未来,可以使人忘却宠辱,涤荡胸襟,也可使人突破藩篱,跳出小我。华西人很可能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登高远眺中,透过历史的迷雾,透过地域和目光的局限,进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战略和主攻方向,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的。
站在塔上,浮想联翩,我想,作为一笔精神财富,吴仁宝不仅是华西的,也是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呼唤着千千万万吴仁宝式的党的基层干部,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农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