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一套《海子纪念文集》,感觉里面的观点新鲜,读后兴奋之余发短信给大学好友,呵呵,他来一句“这个编者的人品很差,建议你不要浪费时间。”听后很索然,不知这位编者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龌错。
“诗品如人品”,被论证了许多年,“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从反面论证了道德与文章的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风格即人格”----这些说法都要做具体分析。
在现实中有时也很迷茫,许多年一直很崇拜一个文人,他的事迹和文章一直去设法收集。当有机会去接触和交流的时候,了解了其思想的另一世俗面后,所有的神秘风采荡然无存。偶尔还能翻到他的文章,还会为某些细节感动,但那已不再是深刻,经典和神秘。
由此,我想到的是婚姻生活,从两个人的偶尔相遇,倾心相谈,然后生死相契。最美好的时光也许就是彼此试探的那个阶段。就像鱼儿触探鱼饵。当它张开嘴巴,试图把幸福全部吞下,悲剧才真正开始。
人的一生太短太短,有些时候当我们想去争取,却已错过最佳的时节。当你有了一些人生的经验,便也失去了青春。翻起在师院的日记,和同学有一段对话“有的人,一直想往当官发财,这些世俗的层面,而我就是想追求某种意象-----”十年后他果然选择了“意象”吗?也许是吧,毕竟他读了美学研究生,美学在某种意义上艺术性更强一些。 读他写的文章,有一种含蓄深沉,可是我往往读不下去。也许这就是距离,即使他给别人写的情书我也读不下去。可能我的思想境界还是不能赶上。